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华师新校区被踢出新校区
华师新校区被踢出新校区
0人回答
6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4 11:49:09
188****3100
2025-05-04 11:49:10

刚听说要建新校区那会儿,我在老校区,那叫一个激动啊!脑子里全是效果图里那种光鲜亮丽的样子,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宿舍带独立卫浴,听说绿化面积超大,还有各种体育馆、游泳池,应有尽有。心想,这下好了,终于能追赶一下其他高校的硬件水平了,我们华师也要翻身农奴把歌唱了!那阵子,大家伙儿聊起来,都是满心的期待,觉得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仿佛一张崭新的蓝图正徐徐展开,我们都是这伟大进程的一部分。

结果呢?等真的“新校区”起来了,等真的有人搬过去了,尤其是那些首批吃螃蟹的倒霉孩子(对不起,我只能这么形容),传回来的消息,简直就是一盆接一盆的冷水,兜头浇下来,从头凉到脚。说好的高大上呢?怎么听着像是被发配到了天涯海角

最开始,是地理位置的硬伤。那个地方,我去过几回,不夸张地说,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去趟市区,那真得下点儿决心,倒好几趟车,来回大半天就没了。你说一个大学,离开了城市的活水,怎么能有活力?学生想出去看看展览、听个讲座、兼职打个工,甚至只是跟朋友约个饭,都难于上青天。他们开玩笑说,我们这是“新校区监狱”,学习环境是有了,其他社会功能几乎阉割掉了。晚上校园里黑漆漆的,除了图书馆和自习室亮着灯,其他地方简直鬼影幢幢。那种孤悬在外的感觉,想想都憋屈

硬件呢?确实是新的。教学楼是新的,宿舍是新的。但新的就一定好吗?有些细节,简直能让你哭笑不得。比如传说中难吃到灵魂出窍的食堂,这可不是一两个人抱怨,是去了新校区的师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你说,学习再好,吃不好能行吗?民以食为天啊!还有那些所谓的“配套设施”,规划图上画得花好稻好的,落地呢?书店呢?像样的咖啡馆呢?文体活动中心呢?很多东西迟迟没有兑现,或者搞出来的也是敷衍了事,根本满足不了几万人的需求。图书馆的书,刚开始也是少得可怜,很多专业书甚至都没影子。这不是搞笑吗?一个大学,最核心的地方之一图书馆,居然像个半成品

更让人心寒的,是那种无形的割裂感。虽然名义上都是华师,但感觉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老校区是根深叶茂的老树,盘根错节,各种资源、人脉、历史文化都沉积在那里。新校区就像一个临时插上去的枝条,虽然新,但显得格格不入,没那么有底气,也没那么受重视。很多学校层面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主要场地还是在老校区。一些优质的课程资源、讲座、交流机会,优先也是在老校区。新校区的学生,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外围人员,要“进城”才能享受到完整的华师体验。这种感觉,就像你被邀请参加一个盛大的派对,结果却被安排在了花园的角落,只能远远地看着主会场的觥筹交错,自己这边冷冷清清

这不就是一种“被踢出”吗?不是字面意义上把你赶走了,而是把你从核心圈、从真正意义上的“华师”体验中给剥离了、给排除了。你顶着“新校区”的名头,却没能享受到“新”应有的便利和“核心”应有的资源倾斜。你感觉自己像个试验品,或者是个无奈之下的备选项,而不是被精心打造、寄予厚望的未来。

住在新校区的学生,他们的青春就在这种环境下度过。他们也要考研、就业、社交、恋爱。他们也渴望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现实呢?可能是更多的奔波(往返老校区),更多的忍耐(忍受不便的配套),更多的失落(感受边缘化的地位)。久而久之,那种归属感就被消磨殆尽了。有些同学一到周末就逃离新校区,宁可挤在市区的小出租屋里,也不愿待在那个空旷冷清的“新家”。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用脚投票”,一种无声的抗议

当初规划新校区的时候,肯定是宏伟蓝图美好愿景。可再好的愿景,也要靠扎实的执行持续的投入来支撑。如果后续的配套建设跟不上,如果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如果师生的实际体验被忽视,那么这个“新校区”的“新”字,就变成了一种嘲讽,一个空心的躯壳。它可能满足了硬件扩张的需求,但却在精神文化社区等更深层次上,未能真正生根

“华师新校区被踢出新校区”,这句话,看似荒诞,实则血淋淋地揭示了一种身份的尴尬、一种现实的落差、一种被遗忘的角落的悲哀。它不是真的被物理“踢出”,而是从其应有的地位、应有的功能、应有的认同感中,被隐性地排除了。那些在新校区里度过四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他们的感受,那种无奈、那种不甘、那种边缘化的体验,才是这句话背后最沉重的分量。希望有一天,“新校区”真的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校区”,不再是那个感觉被遗忘、被排除飞地。但愿吧,谁知道呢。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