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得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不是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没有簇新的电脑,更没有网络。他,陈景润,据说就猫在动物园附近一栋老楼里的一个逼仄小房间里。四壁萧然,可能就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堆得到处都是纸,还有一支笔。就这么个环境,外面世界的喧嚣、动荡,似乎都跟他没啥关系了。他的全世界,浓缩在了那些抽象的符号里,那些常人看一眼就头晕脑胀的公式里。哥德巴赫猜想,那个困扰了数学家几百年的难题,用最直白的话说,就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也就是“1+1”。而陈景润,他做到的,是将这个猜想逼近到了“1+2”——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最多只有两个素因数的数之和。听起来好像只差一步?就差那一步,却是天堑。他证明的这个,学界叫做陈氏定理,那是当时世界上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最先进的成果,没有之一。
我总觉得,他的故事特别有劲儿,有种超脱世俗的悲壮和浪漫。你想啊,外面批斗声可能还没完全停歇,大家都在忙着这样那样“革命”,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可他呢?一头扎进了数字的海洋,在那个枯燥、寂寞、没有喝彩的世界里潜泳。那种纯粹,那种执拗,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他不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他也曾受到冲击,被关在小屋里,但他心里那团火,对数学的痴迷,愣是谁也浇不灭。
他的日子过得清贫,甚至有点狼狈。据说不修边幅,生活简单到极致。吃饭就是填饱肚子,穿衣就是蔽体。所有的精力和才情,都倾注在了那一件事情上:攻克数学难题。在普通人看来,这可能无法理解。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和那些鬼画符一样的符号较劲?有啥用呢?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名利在那个年代也成了危险品。可这就是天才的孤独和伟大吧。他们看到的是我们看不到的世界,他们追求的是我们想不到的价值。那篇1+2的论文,不是在优渥的条件下诞生的,而是在困境中,在默默无闻中,在不被理解甚至被打压的环境里,硬生生抠出来的。
想想他伏案演算的情景,昏黄的灯光下,满桌的草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的符号,一遍又一遍的计算,无数次的推翻和重来。这得是多大的毅力和耐力?没有掌声,没有鲜花,只有他自己,和那些冰冷的数字。但对他来说,也许那些数字是有生命的,它们在他笔下跳跃,组成奇妙的图案,指引他走向真理的彼岸。那种内心的宁静,和外部环境的动荡形成鲜明的对比,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奇迹。
后来他的成果发表了,引起了国内外数学界的巨大震动。尤其是在国外,数学家们惊叹于在那种环境下,竟然还能有人做出世界级的数学成就。这不仅仅是数学上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的胜利。它证明了,真正的智慧和对真理的追求,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彻底摧毁的。它像一束光,穿透了那个时代的阴霾,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和潜力。
当然,他的人生也不是只有光环。性格上的原因,生活上的困难,他承受的压力和孤独,都是实实在在的。他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不过,他把大多数人的柴米油盐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把攀登科学高峰当作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到了今天,我们谈论陈景润和他的1+2,除了纪念他的伟大成就,更重要的,我觉得是去感受他身上那种纯粹的治学精神。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功利至上的时代,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一件“没用”的事情上?那种甘坐冷板凳的定力,那种对内在价值的坚守,是多么稀缺和宝贵啊!他用自己的生命,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和坚持。他证明的不仅仅是数学上的“1+2”,更是在艰难困苦中,人依然可以仰望星空,追求卓越的可能。每每想到他,那个在小屋里与数学为伴的身影,我就觉得,那些所谓的困难,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那束从数学世界里透出的光,至今依然闪耀,照亮了前行的路,也拷问着我们的内心: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