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记得刚开始写点英文东西的时候,不管是学校里那硬邦邦的作文,还是后来工作里偶尔要写的邮件、报告,只要碰到要分析一个问题,想表达“这件事不是非黑即白,它有A面也有B面”,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中文那个句式。然后就抓瞎了。直接翻译?"one aspect... another aspect..."?感觉怪怪的,不是那个味儿。或者说,太直白,太土了,没啥章法。
后来学啊,看啊,模仿啊,才知道,哦,原来英文里表达这种意思,有个最最经典的组合拳: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第一次认识它的时候,感觉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On the one hand, it seemed so formal, so academic, like something you’d see in a proper essay.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exactly what I needed to structure those two contrasting or complementary points.
用起来真就这样吗?你得把你想说的第一点放在 on the one hand 后面,然后把第二点,通常是跟第一点形成对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的,放在 on the other hand 后面。比如,你想说上网学习挺方便的,但也有坏处。你可能就会写:On the one hand, online learning offers incredible flexibility and access to resources from anywhere in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lack the 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structured environment that some students need to thrive. 看,挺标准的吧。
可问题来了,这东西虽然经典,但也挑场合。你想想,跟朋友发个短信,或者写个轻松的博客,上来就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会不会感觉有点过于正经,像个老学究在布道?尤其是在口语里,谁没事儿老说这串?除非是在辩论或者做个挺正式的presentation。所以啊,虽然它是最直接的翻译,但使用频率和语境,跟中文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比起来,感觉还是有区别的。中文那个更像是一个日常思考的连接词,英文这个则更像一个结构化的 논证工具。
而且,有时候用起来会觉得它有点——怎么说呢——笨重?特别是如果你要讲的点不止两个,或者两点之间的关系没那么泾渭分明,仅仅是并列,用这个就感觉使不上劲。而且如果你忘了 on the other hand,只说了 on the one hand,那句话就感觉像少了一条腿,悬在那儿,特别难受。我 confess,我肯定干过这事儿,写着写着,只记得说了前半句,然后卡壳了,后半句不知道怎么用 on the other hand 接,或者接起来不顺畅,只好删掉重写,换个句式。简直了,跟自己较劲。
那么,除了这个有点板正的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还有没有别的招儿呢?当然有!学语言嘛,就像学做饭,不是只有一种配方,得知道不同的香料怎么用。
我发现,很多时候,英文更喜欢用一些更简洁、更灵活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对比或者并列关系。比如,用一个简单的连接词就搞定。最常见的就是 but 啊,however 啊。你想想,与其说 “On the one hand, the price is reasonab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quality is questionable.” 你完全可以说 “The price is reasonable, but the quality is questionable.” 或者 “The price is reasonable. However, the quality is questionable.” 是不是简洁多了?而且这种用 but 或 however 的方式,语气更直接,更像是在转折,而不是像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那样,给你一种“来,我们摊开来分析一下”的感觉。
还有一种我挺喜欢的用法,尤其是在句子开头,用 While 或 Whereas 来引导一个从句。比如,While I agree with you on point A, I have a different opinion on point B. 这个 While 在这里就不是“当……时候”的意思了,它表示一种对比或者让步,意思就是“尽管”或者“然而”。用 Whereas 也是类似的,但 Whereas 更正式一点,经常在书面语里看到,特别是法律文件啊,学术论文啊里面。比如,“Whereas the first study focused on quantitative data, the second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这种句式,写起来就感觉一下子“高级”了,把两方面的东西放在一个句子里,显得逻辑紧密。
有时候,如果两方面不是严格的对比,更像是并列的两个属性或者情况,可能连 on the other hand 都不需要,用 also 或者简单地用 and 连接两个句子就够了。比如,“这个地方风景很好,而且食物也很棒。” 你可能会说 “The scenery here is beautiful, and the food is great as well.” 或者 “The scenery here is beautiful. It also has great food.” 这种就完全避开了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的结构,更轻巧。
有时候,如果第二点是跟前一点完全相反的,或者说是从相反角度看的,可以用 Conversely 或者 In contrast. 这两个词也挺正式的。Conversely, the opposite is true. In contrast, their approach yielded different results. 它们就像是给你的第二个观点打了个强烈的“对比”标签。
我觉得吧,学语言,学这种表达方式,最最重要的是去感受。不是记住一个公式然后生搬硬套。你得去看,在不同的文章里,不同的人是怎么用这些词儿、这些结构的。听听母语者怎么说,他们是怎么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观点的。你会发现,他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刻板,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说法。他们会用各种各样的词,各种各样的句式,把意思说明白,而且听起来很自然。
就像我们中文说“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样,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语气、上下文已经把很多信息带进去了。英文也一样。用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的时候,你是在邀请听众或读者跟你一起“权衡”;用 but 或 however 的时候,你是在直接“转折”;用 while 或 whereas 的时候,你是在构建一个更复杂的、包含对比的句子结构;用 conversely 或 in contrast 的时候,你是在强调“完全相反”。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它自己的“个性”和“用意”。
我写邮件也好,写其他东西也好,现在很少强迫自己一定要用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了。我会先想,我想表达的这两点是什么关系?是强烈的对比,还仅仅是并列?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然后我会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组织句子。有时候用个 while 从句就够了,有时候一个简单的 but 更符合语境。实在找不到特别好的词儿,又觉得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太正式了,我甚至会用一些更口语化的说法,比如 "Well, on the one hand, there's this... but then again, you also have to consider that..." 后面这个 "but then again" 就很口语,意思也是“但话又说回来”,也表达了另一方面。
所以你看,光是中文里一个简单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到了英文里,就裂变出这么多种表达,每一种都有它的微妙之处,它的适用场景,它的语气。学一个语言点,真不是背几个单词、记几个短语那么简单。它是去感受这个语言的“脉搏”,去理解它背后思维的方式,去体会那些词句组合起来时产生的那种独特的“化学反应”。
这就像在学怎么跟人交流。中文里跟人说“一方面一方面”,可能是一种习惯性的思考框架。英文里,你得更灵活,更知道你的听众是谁,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让他们觉得你在公正地分析?还是想直接提出一个反驳?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你选用哪一套“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英文装备。
说到底,没有哪种表达方式是绝对最好的。最好的,永远是那个最适合当下语境、最能准确传达你意思、同时听起来又很自然的那个。嗯,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学习,带着点小小的挫折,带着点发现的惊喜。挺好玩的,不是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