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
0人回答
3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4 11:18:07
188****3100
2025-05-04 11:18:07

北京的四月天,风里还带着点凉意,但玉兰花已经闹哄哄地开了。我抱着一摞书,快步穿过西门,鞋底踩在人大特有的那种砖红色地面上,发出“嗒嗒”的声响。又是周末,又是赶课。心里骂了一万遍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想不开来趟这浑水,但身体还是很诚实地朝着教学楼的方向挪动。这就是我的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生活,魔幻、疲惫、带着点不甘心又夹杂着奇异的满足

当初是怎么想的?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工作到了一个瓶颈期,抬头望望天花板,觉得再怎么努力也还是那个样子。心里那团火,烧得有点蔫了。或者更直白点,就是焦虑。看着身边年轻的同事像火箭一样往上蹿,而自己,三十多岁,像一辆老旧的柴油车,轰隆隆地走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哪里能量不足。然后鬼使神差地,就瞄上了人民大学的招考简章。名校的光环当然晃眼,但这不全是为了那张纸,更多是想看看,自己这台旧机器,还能不能重新加点油,换个零件,或者干脆,换条跑道。

选择在职,那是没得选。总不能扔下工作,全职回去“回炉”吧?生活的压力摆在那儿,肩膀上的担子也卸不下来。但在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时间被切得稀碎,意味着你的精力永远是负数。周一到周五,你是公司里那个需要效率、需要产出的社畜;一到周末,你得瞬间切换成学生模式,啃那些好几年没碰过的书本,写那些格式严格的论文。多少次,周五晚上回家,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了,但看看课表,明早八点半的课,硬着头皮也得爬起来。咖啡,那不是饮料,那是我的续命神药,一杯接着一杯,胃都喝出了毛病。

人大课堂上的感觉,跟大学本科完全不一样。坐在周围的,不是那些没出校门的小年轻,而是一群脸上写满了故事中年人。有头发花白的企业高管,有穿着体制内衬衫的公务员,有带着电脑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的互联网人,也有眼神里还闪烁着创业激情的斜杠青年。老师们大多是业界的泰斗或是有深厚学术功底的教授。他们的课,讲的不再是纯粹理论,而是理论如何落地,如何解释我们真实世界里的那些复杂问题。有时候,一个案例抛出来,底下的同学比老师还激动,七嘴八舌地讨论,把工作中的经验困惑倒出来,和书本上的知识相互印证。那种碰撞,那种启发,是坐在办公室里永远也得不到的。记得有一次,一个教授讲到某个经济模型,讲得有点晦涩,结果一个银行的同学直接站起来,用他们实际操作中的例子一解释,大家瞬间就懂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知识,这才叫学习

但这过程,真不是“轻松愉快”四个字能概括的。考试的压力。想想看,多少年没正儿八经地考试了,突然要跟脑子还灵活着呢的同学一起坐考场,心里直打鼓。更要命的是论文。那可不是本科时候随便写写糊弄一下,从选题开题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到最后的盲审答辩,每一个环节都是煎熬。多少个深夜,家里人都睡了,我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改了又改,删了又删,字数怎么也凑不够,或者逻辑怎么也理不顺。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眼圈乌黑,镜子里的自己,完全是个疲惫的陌生人。那时候真的会问自己,图什么这点儿文凭,真的值吗?

然而,最珍贵的, शायद 不是那张证书本身。是同学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同学资源,听起来很功利,但其实远不止于此。大家都是同路人,都背负着工作家庭双重压力,一起经历着学习痛苦乐趣。我们有同学群,里面从不只是发通知,更多的是互帮互助。谁有某个行业的数据?谁认识某个领域的专家?谁能提供论文写作的建议?大家都是倾囊相授,没有保留。下了课一起去吃个饭,聊聊工作中的困境,聊聊对未来的迷茫,互相给点鼓励,给点建议。那种抱团取暖的感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显得格外温暖。甚至毕业后,大家依然保持联系,组成各种兴趣小组,或者在职业上互相支持。这两年(或三年),与其说是来拿文凭,不如说是来重塑自己的社交网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构建一个互相赋能社群

说到底,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你指望它能让你立刻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那可能会失望文凭可能只是个敲门砖,甚至在某些地方,在职含金量还会被质疑。但如果你问我,这两年的摸爬滚打带给了我什么?我想说,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学习状态,更新了我的知识结构,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认识了一群优秀真实,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他们的努力,都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它逼着我重新审视自己,挑战自己的极限,学会时间管理,学会取舍。那些挑灯夜战的夜晚,那些和论文较劲的时刻,那些在职场校园之间来回切换疲惫,都是我成长印记

现在,我已经快要毕业了(或者已经毕业了)。回望这两年,就像一场长途跋涉。有过崩溃,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手里拿着那个沉甸甸学位证书,心里五味杂陈。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学历的提升,更代表着我对自己的一次承诺,一次超越。那些在人大校园里走过的路,那些在图书馆里翻过的书,那些和同学深夜讨论的场景,都清晰地刻在脑子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花钱买个文凭,买个人脉。但对于我来说,它是一段真实经历,一次自我投资,一次炼金的过程。人民大学给了我一个平台,而我,用自己的汗水坚持,为这段旅程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未来的路还很长,这两年的积淀,会像一颗种子,慢慢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