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记得当年啃新概念第三册课文的日子,是真的像啃硬骨头。每一篇课文,短短几百字,但词汇量爆炸。那些词,有些你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几次,生僻得要命,但老师说了,考点!于是乎,抱着厚厚的词汇本,背诵成了日常。List 23, List 35... 那些页码自带一种沉重感。什么meticulous, indispensable, rudimentary... 现在回想起来,有些词仿佛还带着当年夏日午后,我在书桌前,电风扇吱呀吱呀响着,那种昏沉沉的记忆味儿。
而且它的语法,简直是魔鬼。不是简单的过去将来时,而是各种长难句里的复杂结构。什么虚拟语气啦,倒装句啦,非谓语动词的各种变体啦,学的时候脑子里一团浆糊。特别是那些课后的练习,填空、改写、问答,你以为自己看懂了课文,做起练习来才发现,原来只是皮毛,文章里暗藏的逻辑、句与句之间的细微关联,一不小心就掉坑里。有时候一个句子,琢磨半天也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的关系, frustrating!
但话说回来,新概念第三册的课文故事,倒真有些意思。不像有些教材那么无聊。比如那篇讲郊狼的,“A puma at large”,写得挺有画面感,让人跟着紧张。还有讲雕塑家那篇,“A slip of the tongue”,那种误会和尴尬写得活灵活现。当然,也有一些比较… 平淡的,比如讲某个城市规划的变迁,或者介绍某种古董。但整体来说,故事性还是有的,它 চেষ্টা করে (试图) 把语言融入到具体的情境里,让你学到的不仅仅是孤立的单词和语法点。
它的听力部分也是个挑战。当年都是磁带啊,那种沙沙的声音,有时候语速快得跟飞似的,而且课文的朗读带着一股老派英音的腔调,跟我们平时接触的流行英语不太一样。一遍听不懂,两遍听不懂,反复听,磁带都快磨出毛了。但听多了,渐渐也就习惯了,甚至觉得那种腔调听起来还挺舒服,挺有感觉的。现在想想,听力的反复练习,才是真正提升语感和语音识别能力的关键。
最要命的是背诵。很多老师都强调背诵课文。我的天,那么长的句子,那么多的生词,怎么背啊?但硬着头皮背下来后,你会发现,那些地道的表达、精妙的句式,真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自己的英语输出。有时候想写个句子,脑子里会突然跳出新概念里的某个表达,非常自然地套用上去。那种感觉,就像身体里某个沉睡的语言细胞被激活了。背诵虽然痛苦,但它的回报是长远的。它塑造了你的语感,给你提供了一个英语语言的“模板”。
现在回头看,新概念第三册更像是一种语言的“淬炼”。它逼着你去面对更复杂的结构,去掌握更广泛的词汇,去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它不像第一册第二册那样循序渐进、温和亲切,第三册是实打实的跳跃,是一种能力的拔高。很多人在第三册望而却步,或者学得异常痛苦。但一旦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确实上了一个台阶。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面对复杂文本不畏惧、敢于拆解分析的能力。
它的练习设计也很有意思,不仅仅是基础填空,还有很多让你改写句子、合并句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意思的题目。这些练习迫使你 active (主动地) 去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在培养你的语言“产出”能力,而不仅仅是“输入”能力。
当然,它也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有些课文内容可能有点过时,有些词汇和表达在现代英语中不再那么常用。但作为一本经典的语言教材,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分析能力,这一点是无可取代的。它像一位严厉的老师,但教给你的东西,真的让你受益匪浅。每一个学过新概念第三册课文的人,大概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感触,那些与单词、与句子、与语法、与听力斗智斗勇的日子,都是我们英语学习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