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总觉得,“日出”这个词,更多的是一个物理现象的描述。天亮了,球体从地平线升起。你看,多冰冷。可真实的日出啊,哪有这么简单?它是带着温度的,带着声音的(虽然可能只是虫鸣鸟叫),带着味道的(清晨的露水和泥土的气息),最重要的是,它带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情绪。
我记得有一次,在青海湖边。凌晨四点多就爬起来,风吹得脸生疼,裹紧了租来的厚外套,坐在湖边。那个等待的过程,漫长又充满期待。不是一下子就亮起来的,是那种微妙的变化,一点点,一点点。天空从深邃的黑,变成靛蓝,然后边缘泛起一丝极淡极淡的粉,像是害羞的少女脸颊上的红晕。那时候,“日出”这两个字根本来不及在脑子里形成。你只会瞪大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帧画面。
然后,重点来了,不是突然跳出来,是那种慢慢地、坚定地向上“挤”的感觉。金色的光芒,不是线条,是液体,是泼洒出来的。那一刻,整个世界好像都静止了,只有光芒在生长,在蔓延。湖水被染成波光粼粼的金黄,远处的山峦勾上了一条耀眼的边。你甚至能感觉到那种光芒穿透空气,落在你皮肤上的暖意。这哪里是简单的“日出”两个字能概括的?
当然,还有个词叫旭日。旭日东升,听起来就比“日出”有劲儿多了,带点蓬勃向上、蒸蒸日上的意思。旭日这个词,感觉更像是在谈论那颗正在冉冉升起的、充满力量和希望的太阳本身。它不是那个动作,它是那个主体,那个光芒万丈的象征。用“旭日”的时候,往往带了一种赞美和期盼的意味。比如“旭日初升”,脑海里就浮现出朝气蓬勃的画面,不像“日出”那么中性。
但即使是旭日,也只是抓住了力量和象征意义的一部分。日出这个过程,它还有温柔的部分啊。黎明前的那段光景,不是金黄,而是那种清冷的、带着湿意的蓝灰色调。那时候有另一个词更贴切:黎明,或者更诗意的,破晓。
黎明,我觉得是天快亮未亮的时候,是黑暗与光明角力的过渡期。空气里带着寒凉,世界模模糊糊的,万物都还在沉睡或刚刚苏醒。黎明带着一种静谧、一种蓄势待发。它本身不是光,它是光的预告片。黎明时分,很多思绪都会涌上来,是夜晚的尾声,也是白天的开始,特别容易让人感伤或充满希望。
而破晓呢?哇,这个词我太喜欢了!“破”字用得绝了!它不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它是一种挣脱,一种冲破!黑暗被破晓撕开一道口子,光芒像洪水一样倾泻下来。破晓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戏剧性,好像光明是经历了一场艰苦的战斗才最终胜利一样。用破晓来形容日出前后的那一刻,我觉得比“日出”或“黎明”都更富有画面感和冲击力。它不是静态的描述,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充满力量的瞬间。
还有朝阳。朝阳和旭日有点像,都是指早晨的太阳。朝阳感觉更日常一些,比如“朝阳的光洒进窗户”。它就是早上的太阳,可以是温暖的,可以是柔和的,也可以是耀眼的。不像旭日那样强调刚升起时的那种蓬勃感。朝阳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指代那个时段出现的太阳。
你看,一个简单的英文词sunrise,翻译到中文里,竟然能引出这么多不同的词汇:日出、旭日、黎明、破晓、朝阳。每一个词都像是一个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sunrise这个概念的不同侧面。
日出是事件本身,最直白;
旭日是那颗充满力量的太阳,带点象征意义;
黎明是天亮前的过渡,静谧而有深度;
破晓是光明冲破黑暗的瞬间,充满力量和戏剧性;
朝阳是早晨的太阳,比较日常。
所以,当我听到sunrise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确实是日出,但很快,关于黎明的清冷、破晓的壮烈、旭日的蓬勃、朝阳的温暖,这些感觉和画面就会一股脑儿地涌上来。一个词对应一个概念,翻译好像完成了。但一个概念在另一种语言里能唤起多少不同的感受和联想,那才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所以,你说sunrise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是日出。但它又不仅仅是日出。它是青海湖边那场沉默的等待和光芒的爆发,它是都市高楼缝隙里挤出来的那一抹金黄,它是冬日清晨窗户上结霜时外面透进来的那点微光,它是熬夜工作后推开窗户看到的那一丝希望……它是日出,是旭日,是黎明,是破晓,是朝阳,是所有这些词加起来,再乘以你看它时的心情,你所处的环境,你身上发生的故事。
语言,有时候真是一件奇妙的东西,它给你一个词,却引你走向无数条小径。而sunrise翻译成中文,就是这无数小径的入口。每一个走进日出的人,心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个词,属于自己的那片光。也许,那就是最好的翻译,只在你心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