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这三年级上册英语书啊,脑子里蹦出来的头一个词儿,不是单词,不是句型,嘿,是点读。那个小小的,有时候做得像个卡通人物,有时候又简洁得像根钢笔的玩意儿——点读笔。它简直是现代家长辅导英语的“救命稻草”,或者,换个不那么客气的说法,是“甩手掌柜”的最佳拍档。
你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学英语那会儿吗?哪有什么点读?就一盘磁带,吱啦吱啦的,听不清老师读得快慢,或者干脆跟着复读机,一遍遍按A-B键,耳朵都磨出茧子了,嘴皮子还是跟不上趟。现在呢?三年级上册英语书往桌上一摊,拿起点读笔,往图上、字上一戳,嘿!标准的美式或英式发音,清晰得不得了,童声朗朗,有时候还带点儿背景音效,跟听故事似的。
我第一次看孩子用那点读笔,心里是犯嘀咕的。这能行吗?就这么点一点,声音就出来了,省了自己开口读,也省了听我这个发音不怎么标准的老母亲在那儿“瞎指挥”。这不成了变相的“喂饭”?孩子的耳朵是听见了,脑子呢?嘴巴呢?真能记住,真敢开口?
可不得不承认,点读笔对于三年级上册英语书的学习,它带来的便利,那是实打在在的。你想啊,孩子放学回来,累一天了,你让他捧着书干巴巴地读,或者你陪着,指不定谁先打哈欠。有了这点读笔,他自己就能拿着,就像玩游戏一样,点点这个单词,听听那个句子。那个“点”的动作,仿佛赋予了书本生命,让那些原本静止的字母组合,瞬间活了过来,发出声音。点读的乐趣,是交互式的,不像以前,书是书,声音是声音,中间隔着层膜。现在,一戳,即得。
尤其是在培养语感和纠正发音上,点读笔真是有点儿本事。三年级上册的单词和句子都比较基础,像Hello, Hi, I'm..., This is...,这些最简单的表达,发音要是不对,后面可就难改了。点读笔的发音,那是请专业人士录的,一遍遍听,一遍遍跟着模仿,孩子的发音确实能更靠谱。我有时候听孩子自己用点读笔练,那腔调,比我教的还标准,心里也是五味杂陈——这算是科技进步打败了人工辅导?
但问题也来了。过度依赖点读笔的孩子,很容易变成“听力巨人”和“开口侏儒”。他知道点哪个出什么声,可真要让他脱离点读笔,自己看着书读,或者看着单词念,立马就露怯了。声音是印在笔里、印在书里,没真正“长”到他自己的嘴巴和脑子里。就像有些人,导航听得门儿清,可真要把手机拿走,让他凭感觉找路,立马转向。三年级上册英语,要打好基础,光听可不行,还得大声读出来,读错了没关系,纠正了再读。这个过程,是需要点读笔辅助,但不能被它完全替代的。
所以啊,这点读,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是孩子英语学习的好帮手,是耳朵和嘴巴的引路人,让三年级上册英语书变得有趣,变得亲近。用不好,它可能就是孩子偷懒的工具,是家长逃避责任的借口,让原本需要主动输出的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
我观察过很多孩子用点读笔的状态。有的孩子,拿到笔就跟解放了一样,随便乱点,把书当成了发声玩具,根本没在听内容。有的呢,点一下,跟着读一下,点一下,跟着读一下,像个小复读机,眼睛盯着书,嘴巴也在动,但眼神飘忽,感觉没过脑子。最好的状态,是先用点读笔听几遍,整体感知一下课文或者对话,然后再跟着点读笔一句一句模仿,甚至脱离点读笔自己尝试读,遇到拿不准的,再用笔去点,去确认。这才是真正让点读笔服务于学习,而不是沦为摆设或者拐杖。
现在的点读笔功能也越来越花哨了,有的还能唱歌,有的能玩游戏,跟配套的三年级上册英语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书本身也设计得更生动了,插图多,对话贴近生活。这些都是好事儿,让低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英语。可最终,英语学习,拼的还是耳朵的勤奋,嘴巴的勇气,和脑子的思考。点读笔能给标准的声音输入,能给即时的反馈,但它不能代替孩子自己的努力。
唉,说到底,这三年级上册英语书的点读,不过是个工具。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用,能发挥多大作用,完全取决于握着笔的那只小手,和引导这只小手的大手——也就是家长。别让点读笔的光芒,掩盖了亲子共读的温暖,别让它的便利,取代了孩子自己探索的乐趣。用好它,让它成为孩子英语起步阶段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这,才是我对这支点读笔,对三年级上册英语书的点读功能,最真实的感受和期待。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