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美育中心
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美育中心
0人回答
12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3 11:42:18
188****3100
2025-05-03 11:42:18

我总觉得,提起“考级”,太多人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画面,是堆积如山的谱子,是没日没夜的枯燥练习,是考场外头,家长们比孩子还紧张的那股子劲儿,是出来后,考官脸上不苟言笑的表情,和孩子眼巴巴盯着成绩单的焦虑。哎呀,这画面太扎心,太真实。它成了一种目标,一种证明,甚至是一种...绑架。多少孩子,原本对音乐、对舞蹈、对美术怀揣着一丁点儿好奇和喜爱,就在这考级的磨盘里,一点点被磨平了棱角,磨掉了兴致,最后只剩下机械的重复和对那张证书的渴望。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我见过多少家长摇头叹气,说孩子一提练琴就犯愁,一到考级就胃疼。这不是反艺术吗?不是和“美育”的初衷南辕北辙吗?

但你再看“艺术美育”这四个字,多美!它应该像一道光,照进孩子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看到色彩,听到旋律,感受到节奏跳跃的快乐,体会到创造和表达的自由。美育啊,在我看来,它是要教会孩子怎么去感受生活里的美,怎么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怎么在音乐里找到慰藉,在色彩里找到宁静,在舞动中找到释放。这跟“弹对每一个音”、“画准每一条线”、“跳齐每一个动作”是两回事儿,对吧?后者是技术,是工具,是骨架;前者才是灵魂,是血肉,是那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那颗能感动的心。

把这俩搁一块儿,放在一个机构名里,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美育中心,它就成了个特别微妙的存在。它既是衡量你技术达标的标准制定者,又是理应去点亮孩子们艺术灵魂的引路人。这两种角色,能不能和谐共存?能不能不让“考级”的功利和压力,把“美育”那点星星之火给彻底熄灭

我当然知道,设立考级制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提供了一个体系,一个参照,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大概在哪个阶段,让老师们有个教学目标,让家长们...嗯,让家长们有个花钱的奔头,有个能跟别人家孩子比较的依据(虽然我很不喜欢这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普及,让更多人愿意走进艺术的门。这得承认。没有这个推动力,也许很多孩子根本不会接触到这些。

可是,我想问的是,我们能不能换个方式?能不能让考级不再是那个唯一的沉重的目标?能不能让孩子们在准备考级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也能学着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这才是“艺术美育”该做的文章吧?

你看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他们眼里是放光的。他们不是为了考级才去弹琴,不是为了比赛才去画画,他们是因为心里有东西想表达,是因为那些旋律、那些色彩、那些动作本身就让他们快乐,让他们完整。我多希望,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美育中心,能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孩子们来了,不光是过关斩将,更是打开了一扇扇窗,看到艺术世界里无比宽广、无比绚丽的风景。

这需要改变的,可能不光是中心的操作流程,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家长别只盯着那张证,老师别只死抠那点技术分。让孩子们有时间去听听不同的音乐,去看看不一样的展览,去读读关于艺术家的故事,去尝试自己去创作点什么,哪怕很稚嫩。这才是艺术美育的精髓啊!是那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我想象中的那个理想的中心,它或许有考级,但考级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检测点,而不是终点。它更重要的职能,是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是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是搭建一个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大胆表达的平台。它应该有很多大师的讲座,有很多开放的工作坊,有很多让孩子们可以一起玩音乐、玩艺术的机会。在那里,孩子们不仅仅是“考生”,更是小小艺术家,他们的创意和感受,会被珍视鼓励

名字里的两个词,“考级”和“艺术美育”,它们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科学、合理、人性化的考级体系,去促进更高水平的艺术技能发展;通过扎实、生动、启发性的美育教育,去点燃孩子们对艺术持久的热爱探索精神。这才是这个中心存在的真正意义吧?

现在呢?我觉得,我们还在路上。那个“考级”的分量,似乎还是压得“美育”有点儿喘不过气。但光抱怨没用,不是吗?作为身处其中的一份子(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观察者),我们是不是也能做点什么?比如,在家少催一句“快去练琴”,多问一句“今天想听什么音乐?”;在课堂上,除了教指法,也多讲讲乐曲背后的故事,多放点不同风格的音乐;在看待那张证书时,也多一份平和,少一份功利

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美育中心,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的期待,也暴露了太多的现实问题。但愿它能不忘初心,真正将“艺术美育”四个字的分量提上来,让孩子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光有汗水,更有阳光,更有发自内心的欢笑和对美的向往。这,才是一件真正功德无量的事情。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