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用得这么溜,一天不知道碰见多少次,手指头、眼睛都习惯了那套操作。可真要跟个说英语的朋友聊起来,或者自己需要在英文语境下表达“扫码”这个概念时,突然就卡壳了。你想说“扫那个码”,或者“给我你的那个码”,脑子里飞快搜索,那玩意儿,到底英语怎么讲?每次心里都嘀咕,总不能直译成“two dimension code”吧?听着就别扭,太学术,一点生活气息都没有。它肯定有个更常用、更地道的说法,就像我们管汽车叫“car”,管飞机叫“plane”一样,是个约定俗成的名字。
其实特简单,就俩词:QR Code。嗯,没错,就是听起来有点像“库阿码”或者“克由阿码”的发音。Q-R Code。就这么写,也这么说。QR Code。记住它。这才是它在国际上的“身份证”。
这个 QR Code 可不是随便起的。它是有来历的,有它的故事。Q和R,代表的是 Quick Response。快速响应。这名字起得真贴切,抓住了这玩意儿最核心的特点——快。你手机摄像头一扫,几乎是瞬间,信息就出来了,可能是个网址,可能是段文字,可能是支付界面,可能是好友名片。那响应速度,嗖嗖的。支付就完成了,网页就跳出来了,好友请求就发过去了。快,是它最大的本事,也是它能这么快普及开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你想啊,以前的条形码(Barcode),就是商品包装上结账时收银员“哔”一下扫的那个长条纹纹,它能存的信息特有限,通常就一个商品编号。而且扫起来还得对准光,慢悠悠的,对角度还有点要求。这 QR Code 呢,信息量大多了,可以编码文字、数字、网址,甚至图片、声音都可以通过链接的形式塞进去。更绝的是,它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就算被部分污损了,有时候也能扫出来。而且从哪个角度扫都行,手机随便对着一照,快得很。所以叫 Quick Response Code,简称 QR Code。这个名字,简洁有力,又准确地描述了它的功能和优势。
我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体验,其实是跟外国人打交道时积累的。记得有一次,在国外某个小镇的咖啡馆,点完餐习惯性地摸手机想找二维码支付,结果愣是没找着。人那儿还是传统的菜单,点完餐再刷卡或者给现金。服务员看了我一眼,可能看我拿着手机在晃悠,有点疑惑。那一刻突然意识到,哦,原来不是全世界都像咱们这儿,QR Code 这么普及,甚至在某些地方,它还属于比较“新”或者不那么主流的支付或信息获取方式。那种习惯被打破的感觉,还挺奇妙的。
还有一次,带一个外国朋友在国内玩。他一路都对我们的扫码便利程度感到震惊。坐地铁扫码进站,路边买瓶水扫码支付,街上骑个共享单车还是扫码。他掏出钱包和信用卡,很多时候都用不上。他指着那个支付界面上的黑白方块,特别好奇地问,“This little picture... this code thing... what is it called in English?” 我当时就脱口而出,“Ah, this? It's a QR Code.” 然后接着解释,全称是 Quick Response Code。他恍然大悟,嘴里重复着 QR Code,Quick Response,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形象。从那以后,他再看到二维码,就会自己小声说 QR Code。
在英文环境里提到“扫码”,通常用动词 scan。这个词本身就是“扫描”的意思。所以,要表达“扫这个码”,最常用的说法就是 Scan this QR Code。如果是在支付场景,“扫码支付”,可以直接说 Scan the QR Code to pay,或者更简洁的 Scan to pay (这里 scan 后面跟什么,其实上下文已经很清楚了,就是 QR Code)。想让别人扫你的码加微信,可以问:“Can you scan my QR Code to add me?” 或者“Could you please scan this QR Code?”这个 scan 用得特别多,就像我们说“扫一扫”一样自然,甚至在很多App里,“扫一扫”的功能按钮在英文界面里就直接是 Scan 或者 Scan Code。但关键是后面跟的那个名词,得是 QR Code。你总不能说“Scan the two dimension code”吧?听起来像在说技术规范,而不是一个大家日常使用的东西。记住,日常生活交流,最地道的表达就是 QR Code。
别跟 Barcode (条形码)搞混了。虽然都是“码”,都是用光学扫描设备读取信息,但它们长得不一样,存储信息的能力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普遍程度也不一样。你说 Barcode,人家脑子里出现的通常是商品包装上结账时那个长条纹纹。你说 QR Code,大家立刻明白你说的是手机扫的那个小方块,是跟移动支付、信息分享、快速链接相关的那个。这是两种不同的技术,也是两种不同的日常体验。
想想看,语言真是活的,是跟着生活、跟着技术跑的。新技术、新事物一来,对应的词汇也跟着出现、流行、普及。从一开始可能只有技术圈的人知道 QR Code 是什么,到现在,连街边卖菜的大爷大妈可能压根儿不知道这三个字母代表什么,但他们知道“扫码”,知道那是个能收钱的小方块。而我们在国际交流中,或者接触英文信息时,就要知道它规范的、通用的英语表达是 QR Code。这不光是掌握一个词汇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交流,一种生活方式的对接。你想想,用英语准确、自然地描述我们现在这种高度依赖智能手机、高度“无现金、无接触”的便利生活,QR Code 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它承载着效率,承载着信息,也承载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连接方式。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或者你自己需要在英语里提起来,别犹豫,就是 QR Code。想让别人扫你的码,就说“Can you scan my QR Code?” 想扫别人的,就是“Can I scan your QR Code?” 或者简单粗暴点,“Here’s my QR Code.” (这是我的二维码。)简单明了,地道。这小小的 QR Code,连接的不止是信息和交易,还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呢。挺有意思,是吧?它背后蕴含的技术,它带来的改变,以及围绕它产生的语言表达,都是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缩影。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