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实话,这个时间点,放在全国都一样,都是那个冻手冻脚的十二月底。但搁在重庆,感觉就是特别绵长、特别深入骨髓。你想啊,全国考生都在搏命,为啥偏偏重庆的这个时间,在我心里就烙得这么深?可能是因为这儿的冬天,不像北方那样干脆利落的冷,是那种雾蒙蒙、湿答答、无孔不入的阴寒。那种天气,特别适合窝在角落里,跟一堆书死磕,也特别容易让人情绪低落,觉得前途也是一片潮湿的迷雾。
那些日子,图书馆是战场,自习室是堡垒。早晨天还没亮透,外面还是黑黢黢的,空气里带着露水和冷冽,你就得把自己从温暖的被窝里拔出来,冲向那些熟悉的固定“机位”。推开图书馆厚重的大门,一股暖气伴着密密麻麻的人头涌过来,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同一个词:疲惫,但眼神里又藏着不甘和渴望。桌子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书、各种颜色的笔、贴满励志话语的墙壁,还有那保温杯里永远冒着热气的水——那是续命的水。
我记得特别清楚,考前最后一个月,重庆的天几乎没晴过。整天都是那种灰败的颜色,好像连阳光都懒得穿透那厚重的云层。在这种天气下,人的意志力是需要额外充值的。啃那些枯燥的专业课,刷那些永远做不完的真题,每一个字都好像吸饱了湿气,变得沉重无比。有时候实在学不进去了,就跑到窗边看看外面的雾蒙蒙,看看楼下匆匆走过的人,感觉自己跟这个世界隔着一层磨砂玻璃。
考研,在重庆,它不仅仅是那两天考试本身,它是从夏天就开始的持久战,是贯穿秋天黄叶飘落、冬天湿冷入侵的全过程。那个时间,重庆的大学校园里,最常见的景象就是背着书包行色匆匆的学生,手里可能还拿着一份油腻的小面或者一个豆浆馒头,边走边啃,眼睛里是来不及掩饰的焦虑。晚上,教学楼的灯亮到很晚,自习室里鸦雀无声,偶尔才听到翻书页的声音或者谁不小心碰倒了水杯。那种集体压力,无形中弥漫在空气里,你能感觉到每个人都在绷着。
偶尔也会有人提议去吃顿火锅,说是放松一下,其实心里还是揣着事儿。那种在热气腾腾的火锅面前,短暂忘却烦恼的感觉,特别真实。但火锅的热辣也像一种刺激,吃完回到自习室,清醒过来的压力反而更大。重庆人爱吃辣,好像也是在用味觉的强烈刺激,对抗内心的焦灼和身体的湿寒。
那个十二月底的考试日,重庆的交通会比平时更拥堵。打车难,公交挤,轻轨站里全是提着资料袋、脸上带着复杂表情的考生。考点周围的酒店提前很久就被订满了,都是从外地赶来或者家住得远的考生和家长。考试那天早晨,外面可能是细雨霏蒙,你得小心翼翼地护着准考证和身份证,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考场赶。进了考试的教室,那种肃杀又紧张的气氛,比任何天气都让人觉得冷。
考完出来,大多数人脸上都是一种麻木的表情。无论考得好坏,那一刻最强烈的感受可能是——终于结束了。外面依然是雾蒙蒙的天,但心里的那块大石头好像暂时落地了。接下来的时间,是漫长的等待。等待成绩,等待复试,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那个等待的时间,在重庆的湿冷冬天里,显得格外煎熬。
所以,对我来说,重庆的考研时间,不只是日历上的那两天。它是一段特别的记忆,是十二月底的湿冷空气,是图书馆和自习室里的灯光,是火锅的热气和小面的麻辣,是萦绕在心头的压力和对希望的渴望。它是一段与城市脉搏同步跳动的、充满汗水、泪水(可能还有鼻涕,毕竟天冷)和坚持的独特体验。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些感觉,一辈子都忘不掉。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