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想啊,词汇量就那么丁点儿,语法规则才刚摸到点儿门,就要开始“创作”了。中文写议论文都费劲的脑袋瓜,突然要切换频道,用另一种完全不熟悉的语言,去搭建一个哪怕只有五六句的句子堡垒,那难度系数,简直是指数级增长。我坐在旁边,深呼吸,得忍住直接上手替他写的冲动。那眼神,求助又带着点儿茫然,偶尔夹杂着一丝丝叛变前的烦躁。“妈,我不知道怎么写!” 声音里带着哭腔了都。哎,我懂,太懂了。那种脑子里好像有想法,却一个合适的词都冒不出来,句子结构怎么拼都别扭的感觉,谁没经历过呢?尤其是刚开始学写的时候。
我记得我小时候,英语课可没这么早开始作文。好像是初中,才慢慢接触。那时候,作文也是噩梦,但至少我们有了更扎实的积累。现在的孩子,赶鸭子上架似的,一切都得提前。六年级,就要写完整的段落了。而且要求还不低,不能老是简单句,得有点儿连接词,有点儿形容词,甚至要避免重复。天哪,这哪里是六年级,简直是小型翻译社啊!
那空白的作文本,真是嘲讽极了。它就那么静静地躺着,等着我家孩子的汗水和眼泪(夸张手法,但感觉是真切的)。我得像个侦探一样,先帮他分解任务。“来,别慌。题目是什么?My favourite animal,对不对?好,先想想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他歪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角。“嗯……Cat?” 好,第一步成功。有了主体。接下来呢?“好,猫。那猫长什么样啊?眼睛是什么颜色?毛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得一步步启发他,引导他回忆脑子里关于猫的画面,然后把画面转化成词语。
最难的是,怎么把这些零散的词语串起来。他蹦出来一个词,“Cute!” 好,“Cute。” 记下。又一个,“Small.” “Tail.” “Long.” 都是词,怎么变成句子?我得示范。“You can say, 'Cats are cute.' Or, 'My cat is small and has a long tail.'” 每说一句,就得盯着他的表情,看他有没有听进去,有没有一点点恍然大悟的感觉。很多时候,他还是懵的。眼睛里写满了“这都是什么鬼?”
我得拿出我的十八般武艺,调动他的积极性。有时候会跟他一起查字典,那种老式的纸质字典,翻页的沙沙声,希望能给他一种学习仪式感。有时候,会用画图的方式,让他画出他想写的东西,再一起把画上的元素翻译成英文词语。有时候,会给他听英文儿歌,看看能不能从里面抓到一些句型。哎,为了这篇六上英语作文,我这个当妈的,也是操碎了心。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时候,是他写出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句子。比如,他想写“猫很喜欢睡觉”。结果他写成了,“Cat very love sleep.” 我得憋着笑,然后耐心解释,“Remember? 我们学过,be动词在哪儿?动词后面加什么?或者用likes to sleep.” 他一脸纠结,好像在听天书。但没办法,这些基础的语法框架,现在不搭起来,以后只会更难。
而且,每篇作文都得改。不是简单地改个别单词,而是要改句子结构,改表达方式。得让他知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说。比如“我喜欢猫”,可以说“I like cats.” 也可以说“Cats are my favourite animals.” 这种表达的多样性,是他这个阶段很难自己悟出来的,需要大人掰开揉碎了喂给他。这个过程,对我的耐心是极大的考验。我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吼,不能不耐烦,因为一旦他畏难了,产生了抵触情绪,那这作文,就更写不下去了。
可话说回来,虽然过程这么拧巴,这么费劲,但当他终于挤出几句完整、意思也基本正确的句子时,那种成就感,不仅是他有,我这个做家长的,也有。看着他把那些歪歪扭扭的英文单词写在纸上,组成一个勉强算得上的段落,就像看着他蹒跚学步后第一次稳稳地跑起来。也许句子还很幼稚,用词还很贫乏,甚至错误百出,但那是他自己的表达。那是他用有限的工具,去描述他内心世界的尝试。
六上英语作文,它不仅仅是一项学校布置的任务,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看到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挣扎,看到了他大脑运转的方式,看到了他性格中的畏难和坚持。也让我反思,我们成年人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达,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是多么庞杂和不易掌握。
这篇文章的意义,也许不是他得了多高的分数,用了多么高级的词汇,而是他有没有迈出那一步,有没有敢于用一门不熟练的语言去组织自己的想法。那张被反复涂改,甚至揉皱了又展平的作文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的不仅仅是几个关于猫或关于房间的英文句子,更是他努力的痕迹,是他在学习道路上跌跌撞撞但从未停下的脚步声。而我,只是一个陪跑者,一个拉拉队,一个在他快要放弃时轻轻推他一把的人。未来的路还长,要写的作文还多,但这第一道坎儿,我们总要一起跨过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