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跟读,尤其是这人教版的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了,但到了四年级上册,感觉难度和长度都上来了,小家伙的抵触情绪也跟着见长。以前吧,就那么几句简单的问候,或者几个单词,很快就过去了。现在呢,一篇英语短文,或者语文里那些需要投入情感的朗读篇目,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得一个词儿一个词儿地跟着录音,模仿人家的发音、语速、甚至是那种抑扬顿挫的语感。
说实话,刚开始那会儿,我对他这个跟读作业真有点儿不以为然。不就是读嘛,自己看看书,认识字不就行了?后来才慢慢琢磨过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特别是人教版的教材,它的设计里头,这跟读绝对是重要一环。它不是让你纯粹认识字形,而是让你把耳朵叫醒,让嘴巴跟上,让大脑记住声音和文字的对应。这不就是培养语感的绝佳方式吗?那些录音,都是找的专业老师或者标准语音。孩子一遍遍地模仿,哪怕一开始是在鹦鹉学舌,慢慢地,那些正确的发音、自然的语调,就会像涓涓细流一样,渗进他的语言体系里。
可这过程,真是一言难尽的“革命”。我家这位,坐不住是常态。有时候点读笔在他手里,眼睛看着书,可心思早就飞到窗外那只小鸟身上了。嘴里机械地发出声音,完全不过脑子。我偶尔抽查一下,让他停下来自己读一句,嘿,立刻就卡壳,证明刚才的跟读就是个幌子。你说愁不愁人?这时候我就得放下手里的活儿,坐到他旁边,板着脸说:“认真点儿!这不光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你自己的事儿!这是在练你的耳朵,练你的嘴巴!”
他有时候也跟我较劲。“妈妈,我都读过了呀!”“是啊,你读是读了,可你是真的用心在读吗?模仿到人家的声音了吗?”然后我就得亲自示范,拿起书,跟着录音读给他听。装出特别夸张的语调,有时候逗得他笑,有时候能稍微提起他一点兴趣。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得靠“盯梢”和“奖励机制”。读完一篇,给个口头表扬,或者允许玩五分钟乐高。
这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也挺考验人的。那些要求带着感情朗读的篇目,《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啥的,你得读出那种探索的趣味,那种细致的观察。光认识字,机械地读过去,根本体会不到文章的美。跟读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听听录音里老师是怎么读出那种感觉的,模仿他们 pauses(停顿),模仿他们的emphasis(强调),慢慢地,孩子自己读的时候,也开始有那么点儿味道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英语单元测试前的晚上,他有点紧张。我让他把那个单元的课文再跟读几遍。本来他一百个不愿意,磨蹭了半天。我没逼他,就说,“没事儿,你就跟着读,别管别的。”结果读着读着,可能读顺了,也可能是录音里的语调挺轻松,他居然自己小声跟着哼起来了。然后我就发现,那几篇课文,他突然就读得特别流利了,那些之前总是读错的单词,这次一下子就发音标准了。那一刻我心想,瞧见没?这跟读的魔力就在这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量变引起质变。一遍遍地磨,像磨刀一样,慢慢就把那把钝刀磨锋利了。
当然,跟读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环节。你光跟读,不理解意思,不背诵,不运用,那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但没有这个基础的跟读,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尤其是对于四年级上册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正强,耳朵对声音还很敏感,是培养良好发音和语感的关键时期。这时候不抓紧跟读,后面再想纠正发音就难了。
所以现在,虽然每天看着他磨磨蹭蹭地开始跟读还是有点儿头疼,但我不会轻易放弃。我会跟他说:“跟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必须做的事儿。不是给你完成任务,是帮你自己的耳朵记住声音,让你的嘴巴习惯说出标准的字词。” कोशिश(印地语,意思是“努力”),这不就一点点儿地在给他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吗?一颗关于学习习惯、关于 坚持 的种子。
有时候看着他小小的身影坐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地戴着耳机或者拿着点读笔,跟着录音小声咕哝,突然就觉得挺欣慰的。这个过程里头,有他自己的努力,有我的唠叨和陪伴,也有人教版教材和录音的默默支持。这四年级上册的跟读,不仅仅是学习内容本身,它还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面对学习的态度和 坚持 做事的 习惯。它很枯燥,很重复,但它有效。而且,当他终于能流利地朗读一篇课文,甚至带着点儿自信的表情看着我时,我就知道,所有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这跟读,真是一件看似小事,实则影响深远的大事儿啊。得继续盯,继续磨!毕竟,学习这事儿,从来都是日积月累,一点点儿“磨”出来的。而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跟读,就是这场“磨”的基础功之一。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