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where翻译成中文
where翻译成中文
0人回答
8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3 11:08:43
188****3100
2025-05-03 11:08:43

刚开始学英文那会儿,老师指着课本问,“Where are you from?” 我脑袋里立马蹦出来的就是“你来自 哪里?”。简单,直接,没毛病。或者“Where is my book?” “我的书在 哪里?” 这都没啥说的,where 在问句里,老老实实地问 地点,对应的中文就是“哪里”或者更口语化的“哪儿”。那时候觉得,嗯,这个词挺规矩的。

可学着学着就发现,不对劲啊,这哥们儿(where)它会变身!它不仅仅是个问路的。它会躲起来,躲在句子中间,像个小尾巴,或者像个连接的绳子。比如,“This is the house where I was born.” 这句子,你说怎么翻?你要是硬邦邦地翻成“这是那间房子 我在哪里 出生的”,听着是不是特绕口?特奇怪?咱们中国人说话不是这么说的呀。

这时候,那个直愣愣的“哪里”就不灵了。得换个脑子。这里的 where 它不再是问句里的那个小侦探了,它变成了一个关系副词,它的作用是引导一个从句,这个从句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名词“house”(房子)的。它告诉我们这个房子“什么样 的地方”,具体地说,它是我出生的那个地方。

那中文里我们怎么表达这种修饰关系呢?咱们不怎么用一个独立的词去连接“房子”和“我出生”这两个信息,咱们更喜欢把修饰语放在前面,用一个“的”字连接。所以,“the house where I was born” 就变成了“我出生的那间房子”。看明白了吗?那个在英文里挺重要的 where,在中文翻译里,它不见了!它融化了!它把自己的地点信息和连接功能,悄悄地塞进了“出生”这个动词后面,跟“的”字合体了(或者说,被整个句子结构消化吸收了)。它不是字对字的翻译,而是一个概念、一个功能转化。哎哟,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

再来一个。“I don't know where he went.” 这也不是问句了,where 在这里引导的是一个名词性从句,做动词 know 的宾语。翻译成中文,“我不知道他去了 哪里。” 这回,“哪里”又出现了。你看,同样是 where,同样不是问句,有时候它消失了,有时候它又冒出来了。这不让人挠头吗?

所以,where翻译,真的超级依赖语境和它在句子结构里的功能。它就像个变色龙,一会儿是问号脸的探长,一会儿是默默无闻的连接员,一会儿又是个引导宾语从句的小头目。

还有那些更抽象的用法。比如,where 可以用来指代一个领域、一个情况、一个方面。咱们常说,“This is where the problem lies.” 你能翻译成“这是问题在哪里存在”吗?当然不行。这里的 where 指的是“问题所在之处”或者“问题的关键所在”。咱们中文会说“问题症结就在这里”或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你看,where 带来的那种“地点”感完全消失了,它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指代。

再来一个,著名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要是硬翻成“哪里有意志,哪里就有路”,听着多别扭啊。咱们中国人怎么说?“有志者事竟成”。这里的两个 where,它们引出的更像是条件或者前提,而不是具体的地点。第一个 where 引出“有意志”这个条件,第二个 where 引出这个条件下的结果去向(“有路”)。翻译的时候,就得彻底跳出“哪里”这个框框,去捕捉它背后真正的含义——一种因果或者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然后用中文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

这说明啥?说明翻译这事儿,远不是查字典那么简单。尤其是像 where 这种多功能的词。你不能只盯着那个英文单词本身,你得看它在整个句子、整个段落、整个语境里扮演个啥角色。它是主角?是配角?是连接器?是修饰语?是引子?弄清楚它的功能,才能找到中文里最合适的“替身”。

而且,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习惯上差异太大了。英文可能喜欢用各种从句、各种连接词把信息捆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链条。咱们中文呢,有时候更灵活,更跳跃,或者把信息融进主句里,或者干脆依靠语境去理解,不一定非得用一个显眼的词连接where关系从句里的消失,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在英文里是个实实在在的词,有自己的位置;到了中文,它代表的那个地点信息,被“压缩”了,“植入”到前面的修饰成分里去了。

所以,每次看到 where,我脑子里都会自动启动一个复杂的程序:先看看它是不是问句,如果是,大概率是“哪里”。如果不是,那得看它后面跟着什么,前面是什么,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它是不是引导一个从句?如果是,这个从句修饰的是地点吗?如果是,那中文翻译的时候那个where多半要“隐身”了,变成“……的地点”。如果从句修饰的不是地点(比如抽象概念),那它又是指代什么?原因条件领域?这时候得彻底抛开字面,找意译

这个过程,就像是解一个语言谜题。每一次成功找到合适的翻译,都像点亮一盏小灯泡。但有时候,也会卡住,觉得哪个中文词都不对劲,哪个说法都别扭。那种感觉,就像是面前有一堵墙,你想翻过去,却找不到着力点。你明明懂它的意思,就是找不到一个舒服、自然、能让中文读者一听就明白的表达。这种时候,才真正体会到翻译挑战艺术性。它不是简单的A=B,而是A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巧妙地变成符合C语言习惯的D。

这种对一个词的翻译思考,其实也是在思考不同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英文喜欢把地点信息用where明确标出来,跟主句用关系连接。中文呢,更倾向于把这个地点信息融进修饰语里,或者用更简洁的结构。这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的表达习惯,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

有时候,我甚至会想,人生中的“where”在哪里?我的起点是哪里?我的方向是哪里?我的归宿又是哪里?你看,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稍稍引申一下,就能扯出这么些东西来。语言真是奇妙。它不仅仅是交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蕴含思维,也映射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 where 这个词,别急着脱口而出“哪里”。停顿一下,看看它在句子里的位置,看看它想表达什么。它可能藏着一个地点,也可能藏着一个原因,一个条件,甚至一种人生哲理。理解它,翻译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次次的探索发现。挺有意思,也挺磨人,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不是吗?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