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些娃娃们,真的是带着股子劲儿来的。不是被老师撵着、任务压着的,是心里揣着那么点儿不甘心、那么点儿想试试看的火苗。你看着他们,有的可能平时课堂上坐不住,眼神儿却亮得很,一聊到自己的项目,眉飞色舞,能给你讲得天花乱坠。有的可能不善言辞,埋头对着电脑敲代码,但你知道,他代码里藏着一个改变什么的小野心。
这地方啊,给他们提供的不只是几间屋子、几台电脑。远不止这些。它是把各种拧巴劲儿、各种不靠谱的念头,给兜起来、给抻开了。你想啊,一个刚从课堂里出来的小年轻,脑子里蹦出个觉得特了不得的点子,他能上哪儿去?找谁说?回家跟爸妈说?估计也就落个“不务正业”的评价。可到了这儿,不一样。
这平台里,有那么些愿意听的耳朵,有那么些伸出来的手。那些导师,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讲理论的。我见过他们,好多本身就有自己的创业经历,或者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他们说话,不带官腔,讲的都是真刀真枪的事儿。你那个技术,行不行得通?市场真有这个需求吗?钱从哪儿来?这些最要命的问题,他们能帮你掰扯清楚。有时候一句话,就可能点醒一个卡了好几天的学生。
最关键的是,这里提供的是实践的机会,不是模拟游戏。多少学生的点子,听着挺美,一到真章儿就露怯?纸上得来终觉浅嘛。平台鼓励他们去落地,去试错,去跟真实的市场碰一碰。我见过有个团队,做的是个挺有意思的智能家居小玩意儿,第一次拿着样品出去跑市场,被人问得哑口无言,回来整宿没睡,推翻重来。第二次再去,眼神儿都不一样了,带着股子韧劲儿。这种成长,是关在教室里永远学不到的。
平台还挺贼的,它不光自己折腾,还想方设法往外连。资源对接,这是个听起来挺大的词儿,但在这儿,就是实打实地把有想法的脑袋和有需求的市场或者投资人给牵上线。可能是组织个小型的路演,请点儿投资机构的人来看看;也可能是跟某个企业搭上线,让他们学生的点子能在真实场景里测测水深。这种机会,对学生来说太金贵了。他们缺的,往往不是好的想法,而是把想法变成钱、变成产品的桥梁。
当然,也不是进了这儿,人人都能成功。失败的项目多了去了,有的可能吭哧吭哧弄了半年,最后发现根本没人买账;有的团队,可能走着走着,就因为各种屁大点儿的事儿散伙了。这都很正常。创业哪有那么容易?九死一生都是往好听了说。但这地方的价值在于,它让学生们有机会在学校的羽翼下,安全地摔一跤,爬起来,再接着跑。而不是等到毕业一头扎进社会的大染缸,连方向都摸不着。
你想啊,现在的大学生,学的东西,有些更新得快得让人头晕。书本上的知识,有时效性。但创新创业这种能力,这种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敢于冒险、能把虚的东西变实的东西,这才是真本事,是走到哪儿都饿不死的本事。长春工程学院这个平台,恰恰是在培养学生的这种“真本事”。它不光是教你怎么写商业计划书,它是在塑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勇气和智慧。
它也像一个磁场,把学校里各种有意思的人都吸过来。不光是学生,有些老师,本来可能只顾着科研或者教学,来了这儿一看,哎呦喂,原来学生的想法可以这么野?然后就碰撞出新的火花,甚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往应用上靠一靠。这不就盘活了整个学校的创新氛围吗?
我喜欢这地方的一点是,它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有点儿野蛮生长,有点儿自由散漫,但恰恰是这种不太规矩的气氛,才能让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念头有生长的空间。那些被条条框框束缚太久的学生,到了这儿,仿佛一下子被解放了。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质疑,可以推翻,只要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想法付出汗水和时间。
所以,长春工程学院的创新创业平台,在我看来,不只是学校的一栋楼、一个机构。它是这座校园里,少数几个真正充满活力、充满可能性的地方。它是给那些不甘于平庸、想亲手创造点儿什么的学生,提供的一片沃土。它也许不完美,也许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在那里,像一个跳动的心脏,输送着不安分的热血。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不管他们的项目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身上都会带着一股子闯劲儿,带着那段实践的痕迹,这东西,比任何毕业证都来得珍贵。它是在教他们,如何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如何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点燃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这,才是创新创业教育最该有的样子,也正是这个平台,正在努力去做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