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句大实话,我没出生在大富大贵的家庭,也不是那种一路保送名校的“天选之子”。小镇长大的普通小孩一个,能触及的世界,本该就是眼前这一亩三分地。老师说什么,书本上写什么,就是我的世界边界。那时候啊,总觉得有堵墙,看不见的,但实实在在杵在那儿。墙那边是什么?不知道,只能靠模糊的猜测。
后来,英文这东西,像个磕磕绊绊的工具,硬是挤开了那堵墙上的一条缝儿。最初学它,功利心满满,为了考试啊,为了升学啊,就觉得是个负担,一堆奇奇怪怪的字母排列组合,发音别扭得很。可等到有一天,你费劲巴拉地,终于能看懂一篇原汁原味的文章,不是被阉割过的、不是被二次解读甚至歪曲过的——那感觉,简直是醍醐灌顶!
突然间,世界就炸开了。你发现,哦,原来那些个所谓的大师、前沿的思想,根本不是只在中文世界里蹦跶的。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他们的原始思考,好多好多,都藏在英文的浩瀚海洋里。那些在中文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版本各异的概念,回去翻翻英文原文,嘿,压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多少误解、多少以讹传讹,都是因为那道语言的坎儿。
就拿最简单的说吧,想学点儿新的技能,编程啊,设计啊,甚至做个手工小玩意儿,最好的教程往往是英文的。最快、最新、最详细的资源,像潮水一样涌过来,你有了英文这艘小船,就能去捞取。不再是被动地等着别人搬运、消化、再嚼碎了喂给你。那种主动的感觉,简直是力量本身。
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那些活生生的故事。你想了解一个不同的文化,光看翻译过来的二手书怎么够?你得去看他们自己的电影、听他们自己的播客、读他们自己的新闻,甚至去逛逛他们本地的论坛,看看那些最地气儿的讨论。英文就是那把钥匙,帮你绕过那些层层叠叠的翻译和文化滤镜,直接触碰那些跳动着的灵魂和生活。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哦,原来他们是这样想的,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幽默,跟咱们既相似又不同。
再说说人吧。以前觉得,能交流的朋友圈子,也就身边这些。有了英文,你突然发现,地球是个村儿,一点儿不假。通过网络,通过旅行,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你可能跟一个远在地球另一端、跟你毫无关系的陌生人,聊得热火朝天。可能是对某部电影的吐槽,可能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看法,可能是分享养猫的心得……这些联结,奇妙极了。它们跨越了国界、跨越了肤色、甚至跨越了那些基于地域和文化形成的刻板印象。你发现,人性的底色啊,好多地方是相通的。英文,就是那个让这些相通变得可能的桥梁。
有时候想想,英文这玩意儿,它本身就是个中立的工具。好也罢坏也罢,全看用它的人。有人用它传播偏见,有人用它制造隔阂。但这不影响我感谢它。我感谢它给了我另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它让我有机会听到更多元的声音,接触到更多样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不至于固步自封,不至于以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部。
当然,学英文的过程,苦哈哈的时候多了去了。背单词背到怀疑人生,听力听得耳朵嗡嗡响,开口说的时候脸红脖子粗,犯过的语法错误更是能绕地球好几圈。这些挣扎和笨拙,都是它的一部分。但正是这些挣扎,让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珍贵。每一点进步,都像是在攀登一座山,虽然累,但每升高一点,看到的风景就更壮丽一些。
它不是万能药,解决不了我所有的问题。我的生活依然有一地鸡毛,我的烦恼依然存在。但因为它,我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当我被眼前的小世界困扰得透不过气时,我知道,至少还有一片更大的天空,我可以借由它去呼吸。
所以啊,我要感谢英文。感谢它打破了界限,感谢它连接了世界,感谢它让我看见了一个更大、更真、更活的宇宙。这份感谢,很实在,也很深刻。它不是教科书里的口号,是我真真切切,在每一个因为英文而看到、听到、学到新东西的瞬间,感受到的那股暖流和力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