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为什么不做某事英语
为什么不做某事英语
0人回答
1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2 11:49:23
188****3100
2025-05-02 11:49:23

我跟你说,这背后啊,藏着太多东西了。首先最直接的,累啊。学门语言,那哪是闹着玩的?尤其过了那个黄金年纪,脑子没那么好使了,记忆力像筛子,装点东西漏得飞快。上班已经够呛,回家累得跟狗一样,瘫在沙发上刷刷手机,看看剧,这不香吗?你让我再捧着什么语法书,背单词,听听力?光是想想那个过程,我就觉得一股巨大的压力迎面扑来,像被一块湿乎乎的大毛巾蒙住脸,喘不过气。那种挫败感,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循环往复,何时是个头?为什么要自己找罪受?有时候,不做,仅仅是因为疲惫,是一种本能的抗拒

然后呢,是必要性的问题。你说我一个卖煎饼果子的,每天跟街坊邻居打交道,跟菜市场的大姐砍价,跟物流小哥确认地址,我需要飙英语吗?我需要知道“extra crispy batter”怎么说吗?不需要!我的母语,我的中文,好好的,够用了,表达我的意思,传递我的情感,顺畅极了,还有方言呢,那才叫一个亲切!有些事情,它就是深植于我们的土壤里,我们的文化里,用中文说出来,那个味道,那个感觉,才对。强行换成英语,就像穿了双不合脚的鞋,别扭,硌得慌,甚至滑稽。你非要跟个法国老太太用磕磕巴巴的英语聊她年轻时的爱情故事,多半还不如比手画脚或者找个翻译来得真诚。所以,很多时候,不做英语,是因为它并非必需,是一种对母语环境的尊重依恋

还有一种微妙的情绪,叫舒适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熟悉的语言,熟悉的生活方式,熟悉的人。进入一个英语环境,意味着要重新适应,要小心翼翼地遣词造句,怕出错,怕被人笑话,怕听不懂而错失信息,那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焦虑。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只是觉得“这样挺好”的人来说,为什么要主动跳进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不适的环境呢?仅仅因为别人说“你应该”?这种舒适区,它不是懒惰,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现有生活的一种认可满足。不做英语,可能就是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觉得这样挺踏实。

再深一点说,有时候,不做英语,是对那种“英语霸权”的无声反抗。你看啊,好像全世界都得向英语靠拢,学英语,用英语,会英语的人就高人一等似的。各种国际交流、学术会议、商业场合,英语成了默认的通行证。这不公平!我们有自己悠久灿烂的文化,有博大精深的语言,凭什么在自己的地盘上,做点什么事还得先考虑用不用英语?这种隐形的压力,让人觉得自己的母语被边缘化了,自己的身份被打上了“不够国际化”的标签。所以,有时候“不做英语”,是一种主权意识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文化坚守,是对那种单一评价标准质疑。为什么要为了迎合别人眼中的“国际化”而放弃自己最根源、最自然的表达方式?

当然,我不是说英语没用,它当然有用,是连接世界的工具。但工具这东西,得看你要干什么活儿。你要去英语国家生活,要和外国客户谈生意,要看懂一手的研究资料,那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候的“做英语”就是目的明确选择。可要是你的生活半径、工作范围完全用不着,硬逼着自己去“做英语”,那就像买了一把瑞士军刀,每天就用那上面最小号的螺丝刀拧几个根本不存在的螺丝,多余,浪费精力。

别忘了,学习使用任何东西,都应该是主动的,出于兴趣或者实际需求。而不是被一种氛围或者焦虑裹挟着走。为什么不做某事英语?因为没那个兴趣,因为没那个必要,因为觉得用母语舒服,因为不想被裹挟,甚至,仅仅是因为我不想。这个“不想”,有时候就是最强大、最无可辩驳的理由。它关乎个人意愿,关乎自由,关乎对自身时间和精力支配权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为什么不做某事英语啊?”,你大可以反问回去:为什么要“做”呢?我有我自己的选择,我有我自己的节奏,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而我的生活,完全可以用我最熟悉、最自在的语言去填充,去表达,去感受。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