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哎呀,这名字一听,就透着一股子实诚、一股子劲儿。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地方,它杵在那儿,带着泥土气,带着黄河的风,带着那些年国家建设的脉搏。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跟那些动不动就“综合性”“国际化”的大学比,它的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朴素到骨子里的力量。你听听,水利,水电,多直接,多有分量!
我记得第一次走到它附近,不是那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新校区,而是老校区,带着点年代感。围墙不那么高,能影影绰绰看见里面的树。夏天的中午,那热气哟,地上冒着烟儿似的,但校园里头总觉得能凉快一点,大概是那些老树的功劳吧。树影斑驳,地上晒得发白的水泥路,还有教学楼窗户里传来的,不那么清晰的讲课声。那感觉,怎么说呢?不是精致,是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念书、搞工程的地方。
说起它,避不开黄河。它坐落在郑州这个离黄河那么近的城市,天然就带着母亲河的气息。你想象一下,水利这东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意味着什么?是治水,是兴水,是保障一方平安,是发展电力。这可不是写写论文就行,得下到基层,得到工地,得跟泥沙、跟洪水、跟复杂的地质条件打交道。所以这学校出来的学生,身上总有一股子不同于象牙塔里人的劲儿,接地气,能吃苦。
我认识几个在那里念书的朋友,听他们聊起学校的日子。男生多,那是肯定的,毕竟这些专业以前就是这样。宿舍里大家侃大山,聊哪里的工地条件最艰苦,聊学到的那些计算公式在实际中怎么用。他们学的那些课本,那真是厚啊,密密麻麻的公式图纸。水工结构、水力学、泥沙运动……光是听听这些名字,就觉得沉甸甸的。不是死读书,他们得去实习,去大坝边,去水库旁,亲眼看看书本上的东西是怎么变成现实的庞然大物。
那里的老师呢?听说很多都是从一线工程单位来的,或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课的时候,不是光念PPT,会跟你讲某个具体工程遇到的难题,讲当时是怎么克服的。那种东西,书上是没有的,是经验,是智慧。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会计算的机器,更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毕业了,很多人就真的去了南下北上,到了祖国需要水利水电建设的地方,扎根,奉献。不是什么光鲜亮丽的活儿,但那份功绩,那份对国家发展的贡献,那真不是吹的。
当然,学校也在变。新的校区建起来了,设备更好了,专业也越来越多元化。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水利、水电,也发展了其他的工程类专业,甚至文科、管理科也都有。这是发展嘛,是好事儿。但有时候又会想,在扩张和多元化的过程中,那股子最初的专注、那份对水利水电事业近乎偏执的热爱,会不会被稀释一点?这是一个老学校在现代化进程中 inevitable 的问题吧。
老校区门口的小馆子,当年可是学生们的天堂。不是高级餐厅,就是家常菜,分量大,味道足。下课铃一响,大家呼啦一下涌出来,奔着饭馆就去。那些个热气腾腾的场景,现在想起来,都带着一股子烟火气。那是青春,是汗水,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现实的踏实。
现在的郑州水利水电大学,应该更加强大了吧?师资力量更雄厚,科研水平更高。它依然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水利水电人才的重任,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今天,水利的重要性只增不减。每次看到新闻里提到哪里的防汛抗旱,哪里的新水库、新电站,我都会想,这背后,是不是有郑州水利水电大学培养的人才在支撑?很可能就是。
这所大学,它不像某些名校那样光芒万丈,但它有自己的深度,有自己的温度。它培养的是建设者,是让国家变得更坚固、更便利、更安全的建设者。它的荣耀不写在光鲜的排行榜上,而是写在一条条河道里,写在一座座大坝上,写在千家万户的光明里。
对于我来说,提到郑州水利水电大学,脑海里浮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名称,更是一种精神:踏实、勤恳、吃苦耐劳、服务国家。它就在那里,默默地为这片土地输送着人才和力量。也许外人觉得它不够“潮”,不够“国际范儿”,但那份沉甸甸的份量,真正懂的人,自然懂。它是郑州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水利水电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些年在校园里挥洒汗水的学生们,那些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老师们,他们共同构成了这所大学的灵魂。这份灵魂,不喧哗,自有力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