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不是“我的”,也不是“她的”,而是“姐妹的”——一个天然形成的、无法分割的集合体。我们曾无数次趴在箱子边上,掏出里面的“宝贝”,争抢着穿那条公主裙,为布娃娃分配角色,或者指着图画书里歪歪扭扭的线条,一本正经地讲述只有我们听得懂的故事。那时,世界很小,小到只容得下那间堆满玩具和梦想的卧室,小到只容得下我们俩的宇宙。
我们共享一切,或者说,所有权是模糊的。那张吱呀作响的单人床,挤着我们俩入睡;那块永远分不匀的糖果,掰开前要经历我们俩的一番讨价还价;那个夏天,我们穿着姐妹的同款凉鞋,并肩跑过长长的巷子,追逐夕阳的余晖。那时没有明确的界限,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甚至连犯错挨骂,有时也是姐妹俩共同承受的惩罚。那种无条件的分享,是独属于童年,独属于姐妹之间的。
但所有格的概念,也在悄悄生长,伴随着那些细微的差异和摩擦。比如,她那本有漂亮贴纸的日记本,明晃晃写着“我的秘密,你敢看试试!”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有些东西是她的,完全属于她,连我这个最亲近的人也不能侵犯。再比如,那次因为争抢一个布娃娃,她哭得撕心裂肺,抱着娃娃喊“这是我的!我的!”彼时,所有权的强烈意识就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们模糊一体的世界。我委屈,不解,觉得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我的”和“你的”之分呢?难道我们不是一体的吗?
随着年龄增长,个体意识越来越强,“姐妹的”这个集合概念开始裂变,分化出了更多的“姐姐的”和“妹妹的”。姐姐的书桌上摆着她喜欢的明星海报,她的抽屉里藏着写满心事的信纸,她的衣柜里挂着她挑的独一无二的衣服。而我也开始有了我自己的小天地,我的朋友,我的兴趣,我的不想和她分享的小秘密。我们不再是那个紧紧绑在一起的连体婴,开始有了各自的轨迹,各自的光芒。
那种所有格的差异,有时是我们矛盾的起点。她会抱怨我偷穿了她的衣服,把领口撑大;我会指责她动了我的文具,弄丢了我的铅笔。那些小小的摩擦,小小的“这是我的”和“那是你的”的争执,构成了青春期姐妹关系特有的火药味。但奇怪的是,这些争执很少真正伤害到我们。争吵过后,也许会冷战一会儿,但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看到那张熟悉的脸,那些属于姐妹的委屈和脆弱,还是会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这时,那些“我的”和“你的”界限又会暂时消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的“我们的”: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我们共同的根。
成年后,姐妹俩走向了不同的城市,有了各自的生活,各自的“我的”世界。她有了她的家庭,她的事业,她的朋友圈。我也有了我的人生,我的选择,我的风景。我们物理上的距离拉远了,共享的日常变得稀少。那个装着童年记忆的木箱,成了我们共同的回忆载体,但里面很多东西,现在会更清晰地被标识为“这是当时她的最爱”、“那是我小时候最宝贝的”。
然而,很有趣的是,即使各自拥有了广阔独立的“我的”世界,总有些东西,依然带着强烈的“姐妹的”印记。比如,我们俩都记得清清楚楚的某个童年糗事,在外人面前提起来,会相视一笑,眼里闪烁着只有我们懂的光芒。比如,我们共同经历的家庭变故或喜事,那些情绪和感受,我们俩之间无需多言,就能深刻体会。再比如,父母日渐年迈的身影,成了我们共同的牵挂,讨论他们的健康,分担他们的忧虑,这是姐妹俩心照不宣的责任和连接。
更抽象一些,“姐妹的”也体现在那些无形之中。我们俩的成长轨迹相互影响,我们的性格底色有着相似的纹理,那是血缘和共同成长带来的独特烙印。我们俩的笑声,有时听起来那么像,是时间在我们身上刻下的痕迹。我们俩的视角,对某些事情有着惊人的默契,那是共同的童年和价值观塑造的默契。我们俩的脆弱,只有在对方面前才敢完全袒露,是那种无条件信任带来的勇气。
“sisters名词所有格”,这个语法概念听起来冰冷生硬,但它所承载的,是如此鲜活、如此有血有肉的情感和记忆。它不是简单的所属关系,而是一种深刻的联结、一种身份的共享、一种历史的沉淀。它藏在那件旧裙子里,藏在那叠泛黄的涂鸦里,藏在那次争吵的眼泪里,藏在那通深夜的电话里。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羁绊,一种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割舍的归属。
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两个(或更多)人,拥有一些别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无法完全进入、只属于她们的共同财产——这些财产可能是具象的物品,也可能是抽象的情感、回忆、秘密和默契。这些“姐妹的”一切,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独特、最珍贵的角落。每当想起这些,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总有那么一个人,与你共享着同一段过去,理解你那些不为人知的情绪,拥有着与你相似的灵魂频率。这,就是“姐妹的”意义,深刻而永恒。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