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考哪些科目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考哪些科目
0人回答
9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5-02 11:12:08
188****3100
2025-05-02 11:12:08

要问具体考哪些科目?这可不是一两门“唐诗宋词”就能打发的。它是个体系,是个“硬骨头”,得一块一块啃。

首先,有那么几门课,它跟你是不是学汉语言文学关系不大,它是自考本科的“公共必修”,逃不掉的。想想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有那个让不少人挠头的《英语(二)》,外加一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几门,就像是自考大楼的地基,旱涝保收,人人得学。特别是英语,哎呀,多少英雄好汉,多少文学青年,卡在这里,硬是过不去,逼得你放下李白杜甫,去死磕那些个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还有动词不定式ing形式,真不是闹着玩的。有时候就想,我一个学中文的,跟英语死磕啥呢?可没办法,这是规矩。

然后呢,就是真正进入汉语言文学的“腹地”了。这块儿的科目,才是真刀真枪的专业课。它们分量重,内容多,考起来也真是要命。

打头阵的,肯定是语言类基础。比如《现代汉语》。别以为天天说汉语就懂现代汉语,考试考的是语法、词汇、语音,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什么主谓宾定状补,什么偏义复词,什么同音字形近字辨析,抠得那叫一个细!平时说话流利得很,一到考场,咦,这个句子成分是啥来着?那个词语是不是用错了?真让人抓狂。

比《现代汉语》更让人“望而生畏”的,可能是《古代汉语》。你想啊,文言文,古籍选读,实词虚词的用法,句子结构的特点……得,那些之乎者也、矣焉哉,不仅要认得,还得理解,还得会翻译,会分析!一篇篇古文,一个个生僻字,一句句拗口的倒装,想想都头大。那感觉,就像穿越回几千年前,去听古人说话,还得努力跟上节奏,别听岔了。这门课,对语感的要求特别高,当然,死记硬背的功夫也不能少。

语言基础打完了,就该“文学”登场了。这才是大头中的大头,也是真正考验你耐力和记忆力的时候。

首先是文学史。而且不是一个,是一串儿!《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有最最重量级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通常还分上下册,甚至三册来考。这简直就是铺天盖地的名字、作品、流派、思潮、年代。从《诗经》、《楚辞》一路狂奔到新文化运动,再到建国后,再到改革开放……每个时期有哪些重要作家,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什么风格,有什么地位,这些作品在说什么,有什么意义……天哪,那需要记忆的量,就像一个无底洞。你得记住鲁迅、巴金、老舍、曹禺,也得记住那些稍微小众但也很重要的作家;你得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也得知道现代派、先锋派。考试的时候,各种填空、选择、简答、论述,都围绕着这些史实展开。坐在考场里,脑子里就像放电影,各种作家面孔、书名、年代晃来晃去,就怕记混了、记错了。这几门文学史,真是实打实地考验你的“硬盘”容量和信息检索能力。

除了文学史,还有一些理论性的课程。比如《文学概论》。这门课就比较抽象了,它讲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文学的特征是什么,文学的创作规律,文学的接受,文学的功能等等。不像文学史那样具象,它探讨的是更深层的概念。有时读着那些理论,感觉有点飘在空中,不太接地气。但它又是理解文学史和具体作品的基础框架。得,硬着头皮也得啃下来。

可能还会有一门《语言学概论》,虽然叫语言学概论,但跟汉语言文学关联紧密,算是语言学的入门,讲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语言的构成要素等等,也偏理论,得花力气理解。

写作类的课程也少不了。比如《写作(一)》或者《写作(二)》,这门课听着好像很简单,谁不会写字啊?可自考的写作,往往要求你写议论文、散文,甚至应用文,而且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不是你随便写写就行。它考验的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材料运用能力,还有对不同文体的掌握。有时候,面对一个题目,真是绞尽脑汁,半天憋不出一个字。

此外,有些地方的专业设置里,可能还会有一些选修课或者其他核心课,比如《外国文学史》(通常分欧洲和美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啥的),《比较文学概论》《儿童文学》《训诂学》(这个,难度系数更高!),或者针对某个具体作家的研究(比如《鲁迅研究》)。这些课程就看你报考的具体院校和专业计划了,但无论如何,都是在汉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这个大框架里。

最后,压轴大戏,也是最最考验人综合能力的,是《毕业论文》。这门课(或者说这个环节),是你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选题、开题、搜集资料、写作、修改,到最后的答辩,每一步都得自己摸索。多少人卡在论文上,不是不会写,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规范地写,怎么进行学术研究。这个环节,真是让人脱掉几层皮。

所以你看,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真不是坐在书房里吟风弄月那么简单。它包含了语言的基础、文学的广博、理论的深度,还有写作的实践。每一门课都是一个挑战,都需要你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记忆、去理解、去练习。想想那些摞起来比人高的教材,那密密麻麻的笔记,那一次次模拟考的成绩,那临考前焦虑得睡不着的夜晚……哎,都是泪啊。

但话说回来,正是经过了这些“折磨”,你才可能真正系统地了解汉语言和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掌握分析文本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能力。等你真的把这些科目一门一门考过了,拿到毕业证那一刻,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看看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书,也许会觉得,这一切的付出,还是挺值得的。毕竟,这不仅仅是为了那一张文凭,更是为了心里那份对汉语言和文学的真爱,为了让自己在这个领域,能站得更稳,看得更远。这条路,苦是苦,但走过来的人,心里总归是沉甸甸的,不是吗?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