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你一听这词儿,是不是马上就蹦出那句——Much Ado About Nothing?莎士比亚那老头儿,真是把人心看透了。无事生非,或者说,为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搞得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你看,这才哪到哪儿啊,大戏就拉开了帷幕。那,就是ado最经典的画面感。
Ado这玩意儿,在我看来,就是那种不必要的折腾。那种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把平静日子搅混的喧嚣。它不是真正的困难,不是山崩地裂的大事儿,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溢出,一种表演欲的泛滥。有时候,你走进一个场合,一股子热浪夹杂着各种声音扑面而来,大家都在忙,但你仔细一看,忙的可能都是些无效功,做的都是些表面的文章。那,就是一股子浓烈的ado。它像个巨大的气球,吹得老大,里面其实空空如也,就靠着那层皮儿撑着,看着热闹,一戳就破,或者自己慢慢瘪下去,留下一地鸡毛。
你想想那些会议,一个屁大点的事儿,能从早上开到晚上,各种发言,各种表态,各种“深层探讨”,领导要讲话,下属要汇报,汇报了还要再讨论,你提出个方案,他马上要补充个细节,那个细节可能根本不重要,但非得掰扯清楚,证明自己也在思考,也在贡献。这中间的过程,是不是充满了ado?每个人都在用力,用力说话,用力表现,用力制造一种“事情正在被处理”的假象。可结果呢?效率低下,人人疲惫,真正的问题可能根本没碰,或者只是被那些喧闹的声音淹没了。还有网络上那些争论,一句无心的话,或者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能被放大解读,引来无数的围观,站队,互喷,好像不发泄点儿什么,不加入这场混战,这日子就没法过了。这热度,这流量,很大程度上就是靠ado撑起来的。你看那些评论区,有时候就是个大型的ado现场,为了根本不相干的人和事,不认识的人之间互相攻击,情绪拉满,语言粗暴,就为了那个瞬间的情绪释放,或者站队的快感。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ado?我觉得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无聊。生活太平淡了,总得找点事儿刺激一下神经,制造点戏剧性。没瓜可吃的时候,就自己造点藤,让上面结出瓜来。另一部分,也许是缺乏安全感,总想通过制造点动静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证明我很重要,我的观点很重要,我的情绪很重要。安静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被忽视,被遗忘。所以要喊,要跳,要折腾,要搞出点声响来。还有,可能就是单纯的沟通效率低下,或者情绪管理失控,一点就着,小火星也能燎原,然后整个局面就失控了,进入了ado的模式。它就像一个漩涡,一旦卷进去,就很难抽身,你得跟着那个节奏,跟着那种慌乱和用力过猛的氛围一起转。想退出来?难!人家都那么投入了,你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格格不入不说,可能还会被当作异类。
但ado的反面,是那么让人舒畅。Without further ado,直接进入正题。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会议一开始,主持人说:“Without further ado,让我们直奔主题。” 多好!一下感觉空气都清新了,头脑都清醒了。谈事情,就事论事,别扯东扯西,别搞那些弯弯绕绕。这就是一种效率,一种务实,也是一种尊重——尊重彼此的时间,尊重事情本身的分量,把精力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那种感觉,就像穿过一片嘈杂的市集,突然走进一个安静的庭院,一下就放松了下来。
我啊,真是越来越怕那种充满了ado的地方。不是说热闹不好,真正的热闹是充满活力的,是向上的,比如节日的庆典,比如朋友间的欢聚。但ado不一样,它往往是消耗性的,是内耗。看着一群人为了不重要的事情,或者用不重要的方式,消耗大量的精力,我就觉得心累。有时候,生活中的很多烦恼,仔细想想,是不是大部分都属于much ado about nothing?为了一个眼神,为了一个语气,为了别人的一句评论,纠结半天,吃不好睡不好。或者为了一个不影响大局的小错误,开会检讨,写报告,搞得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就是自己。这不都是在制造ado吗?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限的情绪和表演上。
你瞧,中文里形容这种状态的词儿也挺多。瞎折腾,无事生非,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但“ado”这个词,可能是外来的缘故,或者它被莎士比亚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总感觉它更偏向于那种公共场合的,带着点戏剧性和群体性的喧闹和混乱。它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气氛,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骚动。有时候,你甚至能感觉到那种ado的传染性,一个人开始折腾,很快就会带动一群人跟着一起乱。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ado是什么意思?它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行为模式。它代表了不必要的喧嚣,过度的反应,围绕着微不足道的事情产生的骚动和混乱。它是人性的一个侧面,有时候挺可爱(毕竟提供了不少戏剧性),有时候又挺可悲。它就在那里,无处不在,等着你卷入其中,或者,努力避开。但说到底,只要有人,有互动,大概就总会有那么一点点ado吧。只是希望,那“much”能少一点,再少一点。少点ado,多点实在。多点安静,多点效率。这大概是我对生活,对这个世界,最朴素的愿望之一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