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考试铃声刚落,那股子劲儿还没完全散去,手指头已经不自觉地开始在手机屏幕上滑动了。说实话,考前背了多少单词,刷了多少模拟题,真上了考场,脑子跟浆糊似的。但考完不一样,考完,全世界就剩下个念头:答案!那个“23年英语二真题答案”,简直是当时宇宙的中心。
先是各种考研群,瞬间炸锅。什么“某机构出阅读答案了!”、“小作文是不是写给图书馆?”、“大作文那个图我没看懂,是不是完了?”消息像雪花一样飘,多得根本看不过来。大家都在急吼吼地扒答案,求证,恨不得立刻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段位。那个时候的答案,其实都挺野的,五花八门,这家一个版本,那家一个版本,互相打脸是常态。可就算知道不一定准,心还是痒痒的,忍不住想点开看一眼,哪怕只是一眼。
我记得当时最抓心挠肝的就是阅读。英语二的阅读,向来不是省油的灯,句子长得能把人绕晕,选项设置得贼阴险,总感觉每一个都对,又好像每一个都不对。好不容易熬着读完了,选完了,出来看到群里有人发的“机构版”答案,手抖得差点没拿住手机。眼睛快速扫过去,A...B...C...D...哎哟喂,对了一个!心脏稍微回血。继续往下对,唰!错了!那种瞬间从山顶跌到谷底的感觉,酸爽得没法说。尤其是那种本来犹豫不决,最后凭直觉选了,结果发现直觉完全是错的,真想抽自己一巴掌。
印象特别深的是某篇阅读,好像是讲什么互联网信息茧房之类的(记不清具体了,反正感觉挺社科的)。有一道题,我当时纠结了起码五分钟,最后硬着头皮选了一个。出来一看答案,果然跟我的不一样。当时就觉得天塌了,这玩意儿扣分可不少啊。心里那个懊恼,一直到晚上都没散去。睡前还在想,如果当时再仔细一点,是不是就能选对了?那种无力感,真的挺折磨人的。
当然,也有对上几个答案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抽盲盒,打开之前总有个念想,真揭晓了,心脏可就得自己担着了。对上一个阅读题,能高兴半天,觉得自己的英语还没烂到家。特别是完形填空,那玩意儿错一个就是连锁反应,对上几个空,简直想原地起跳。但很快,新的焦虑又来了:这些答案真的靠谱吗?网上流传的“23年英语二真题答案”,哪个才是最接近真相的?
后来,稍微权威一点的解析和答案版本慢慢出来了,大家又开始新一轮的对答案。这次心情没那么激动了,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的无奈。错了就是错了,对的也就那样了。翻译题和大作文是没法直接对“标准答案”的,只能看看各种机构和博主给的“参考译文”和“范文思路”。每次看别人的参考译文,都觉得自己当时脑子短路了,怎么就想不到那么地道、那么贴切的表达呢?大作文更是,看到别人洋洋洒洒的写作思路和论证,再想想自己考场上磕磕巴巴写的那点东西,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所以,“23年英语二真题答案”,对我来说,不只是几个ABCD或者几句话那么简单。它承载着考完试那一刻所有人的希望、焦虑、忐忑和不安。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你在考场上的状态,也预示着你可能的结果。每一次对答案,都是一次小型的心灵过山车。直到最后官方答案出来(虽然考研英语基本没有完全官方、公开的答案,都是大家公认最靠谱的版本),心才算是彻底放下了,不管是好是坏,总算有个谱了。
现在回头看,那些关于“23年英语二真题答案”的记忆,掺杂着很多情绪。它提醒我,考试只是一个节点,过程中的努力和考后的反思,或许比那个冰冷的最终分数更有意义。但当时身处其中,真的是每一个选项,每一个词语,都像千斤重。那种对答案的渴望,那种怕出错的恐惧,真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