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得看你是在什么情境下,想表达哪一层意思。
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吧,就是那种 安慰 的调子,或者 鼓励 别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利或者还没达成目标而灰心。哎呀,这次没考好?这个项目没争取到?喜欢的姑娘/小伙儿暂时没戏?没事儿,别泄气。这时候的“来日方长”强调的是,未来的 时间 是充裕的, 机会 还会有的,现在的一切都只是过程,不是结局。
在这种时候,英文里可能会说:
There's plenty of time.
这句话最直接了当,就是说“有的是时间”。听着是不是比“来日方长”少点诗意,多了点日常的实在?是的,老外说话很多时候就这么直给。它适用于比如你朋友急着要完成什么事儿,你觉得没必要这么拼命,可以慢慢来的时候。或者安慰一个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了的人。
更带点儿鼓励意味的,可能是:
You'll have another chance / shot at it.
特别是当你谈论某个具体的 机会 没抓住的时候。“你还有另一次机会/一搏的机会呢。” Shot 这个词,在非正式语境里,就是“尝试、机会”的意思。比如面试失败了,朋友说:“Don't worry, you'll have another shot at it.” 是不是很像那种“来日方长,下次再努力”的意思?这种表达,就比简单说“有时间”要更聚焦在“机会”本身。
或者,换个角度,强调这不是终点:
This isn't the end of the road.
人生路还长着呢,这次只是个小弯道,甚至只是路边歇会儿脚。这种说法就比较有画面感了,给人一种“路还在前方延伸”的感觉。当你觉得某个失败打击很大,让人有“世界末日”感的时候,这句话能起到很好的心理抚慰作用。比如,创业失败了,心灰意冷,有人跟你说:“Hey, look, this isn't the end of the road. You learned so much. There will be other ventures.” 这句话里的“this isn't the end of the road”就很“来日方长”。
还有一种,稍微有点儿哲学意味的:
Time is on our side.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时间是我们的盟友,它会帮助我们,而不是阻碍我们。这话通常用于你觉得某个目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或等待才能实现的时候。比如,投资一项长期项目,有人可能担心短期看不到回报,你可以说:“Don't worry about the short-term fluctuations. Time is on our side.” 这时候的“来日方长”就 translated 成了一种对时间力量的信任。
第二种“来日方长”,可能更多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次分别,没关系,以后总会再见的。这种就相对简单直接一些:
We'll meet again.
See you around. (更随意、口语化)
Our paths will cross again. (有点文学色彩)
这些都表达了“未来还有机会相遇”的意思,很贴合那种“来日方长,咱们还会再见”的情感。比如毕业分手、朋友搬家,说一句“See you around!”,就包含了那种对未来再见的期许,也就不那么伤感了。
第三种,也是最需要小心使用的一种,就是前面提到的,带点儿 潜台词 的“来日方长”。比如,吵架了,或者吃了亏,当时没法发作,只能把这口气暂时压下去,心里盘算着“这事儿还没完,咱们走着瞧!” 这时候的“来日方长”可一点儿也不温柔,甚至有点儿警告或者 威胁 的味道。
这种情境下,英文里绝对不能用上面那些温和的表达了。它可能接近于:
We'll see about that.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咱们到时候就知道了”,但根据说话的语气和上下文,它完全可以是“等着瞧”的意思。如果你吃了亏,被人嘲讽了,心里不爽,撂下一句“We'll see about that.”,那感觉就非常接近那种带有不满的“来日方长”。但要注意,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中性甚至积极的语境下,比如,朋友夸下海口说自己能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你有点不信,可以半开玩笑地说“Oh, we'll see about that!” 关键全在语气。
更直接,甚至有点儿“记住你今天,我以后会找回来”意思的,可能是:
My time will come.
这句话强调的是,我现在可能不如你,或者现在不是我的时机,但未来属于我。复仇者、暂时失势者常用这个。比如,电影里大反派被打败了,临走时嘴角邪魅一笑:“My time will come!” 这跟中文里那种带着隐忍和不甘的“来日方长”是不是有点儿神似?但这个表达非常个人化,只适用于强调“我的”机会在未来。
还有一种,非常口语,也非常直接,几乎就是赤裸裸的警告:
Just you wait.
这个…… 老实说,它已经非常远离“来日方长”本来的那种悠远和从容了,但这确实能表达出那种“以后再算账”的意味。不过这个表达通常带有比较强的敌意,使用时千万要谨慎,别用错了情境。
你看,同一个“来日方长”,在中文里一个词搞定,大家凭着上下文和说话人的表情、语气就能心领神会。可到了英文,就得动用好几套不同的说辞,去匹配那细微的情境差异,那潜藏在字面意思下的情绪和目的。
这就回到最初那个点: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地道的表达,学的是感觉,是那个 味儿,不是简单的词汇替换。你得去观察,去感受,老外在说类似“别急,以后还有机会”或者“咱们走着瞧”的时候,他们是怎么说的?他们用了哪些词?句子结构是怎样的?他们的语气是放松的,是安慰的,还是带着刺儿的?
我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刚开始也总想把每个中文词都找个英文搭档。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有一次,跟朋友聊起一个没做成的项目,我挺沮丧的,朋友就耸耸肩,说了句:“Ah, well, 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 There’ll be other fish in the sea.” 后半句“There'll be other fish in the sea”通常是用来安慰感情失败的人,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但你看,用在这里,意思就是“别纠结了,以后还有别的机会、别的项目等着你呢。” 这个表达,从字面上看跟“来日方长”八竿子打不着,但它传递出来的 豁达 和 “机会还在” 的信息,却跟某些情境下的“来日方长”异曲同工。这才是地道表达的精髓——神似而非形似。
所以,别死磕着字面儿了。遇到“来日方长”,先问问自己,你想表达的是 时间 充裕?是未来 机会 多多?是这次没成就下次?是安慰别人?还是带点儿警告?想明白了这层,再去英文的工具箱里找那个最贴切的表达。
可能有时候,最简单的 "Don't worry." 加上一个表示未来的句子,就足够了。“Don't worry, things will get better.” 或者 “Don't worry, you'll find your way.” 这些都没有直接翻译“来日方长”的词,但它们传递的 情绪 和 希望 ,跟“来日方长”那种积极面向未来的感觉是相通的。
最后想想,为什么中文会用“来日方长”这么一个有点儿悠远、有点儿像武侠小说里会出现的词?可能跟咱们文化里讲究的“谋定而后动”、“厚积薄发”有点关系吧?它不像英文那么急着把一切都说得明明白白、板上钉钉,而是留了一点点 模糊 的空间,一点点 可能性 ,一点点 想象 。而英文呢,更倾向于把这个模糊拆解开来,具体到是时间多,还是机会多,还是关系会继续。
你看,“来日方长”这四个字,牵扯出来的东西多着呢。下次再想用英文说这事儿,脑子里别蹦出一个固定搭配,而应该先过一下电影:这是个啥情境?想让人有啥感觉?然后再去挑词儿,去搭句子。这才是用活一门语言的真本事,也是学语言最好玩的地方,不是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