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提起东莞,这城市像是有魔力,自带一股子烟火气和拼劲儿。而说起东莞篮球,那简直是渗透进骨子里的东西,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是真刀真枪,是热血,是汗水。你去了东莞,哪怕不特意找,都能感觉到那股子篮球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马路边的球场,总有人在“斗牛”;街角的便利店,可能就有哪支球队的球衣海报;而那个东莞篮球学校,在我心里,它不只是个学校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东莞这座城市篮球基因的孵化器,一个梦开始、也可能梦破碎的地方。
第一次真正去那附近转悠,不是看比赛,就是想看看这篮球青训的“秘密基地”到底啥模样。没有想象中那种高大上的玻璃幕墙,或者说,它给我的感觉,更接地气,更真实。几栋朴实的教学楼,连着室内和室外的篮球馆。太阳一晒,那塑胶地面都好像要冒烟儿似的。还没进门,光听声音,就能让你心头一紧——是球砸在地板上的“砰砰”声,鞋底和地面摩擦发出的尖锐啸叫,还有教练的吼声,以及少年们压抑着的、带着喘的呼喊。这声音混在一起,就是一曲属于这里的特别乐章,有点嘈杂,但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你知道吗,这里的孩子,大多不是那种天生带着金光出场的天才。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普通家庭,甚至有些是带着家里全部的希望来的。他们在这里,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篮球转。清晨的跑圈,上午的力量训练,下午的技术课,晚上的战术分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是磨练,雕刻。你看他们训练的样子,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那股子汗味儿,跟这里的烈日一样浓烈。膝盖上常常缠着厚厚的绷带,脚踝可能因为一次急停就肿得老高。可休息一会儿,咬咬牙,又站起来接着练。那种少年心气,那种为了一个不确定未来而拼尽全力的模样,看得人心头发酸,又觉得热血沸腾。
别以为篮球学校的孩子只知道打球。文化课一样不能落下,虽然可能强度比不上重点中学,但这至少说明,体教结合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当然,重心肯定还是在球场上。毕竟,能从这里走出去,真正踏上CBA甚至更高的舞台,是何等的荣耀,又是何等不易?那条路窄得很,挤满了无数个有着同样梦想的少年。每一次队内训练赛,每一次和外校的交流赛,都是一次小小的考验。赢了,可能离梦想近一步;输了,就得回去对着录像,一遍遍抠细节,琢磨自己到底差在哪儿。那份不甘心,那份一定要变强的渴望,就藏在他们每次跳起投篮的弧线里,藏在每次摔倒又爬起的膝盖上。
东莞篮球学校之所以特别,跟它背后站着的东莞篮球生态分不开。这里的职业俱乐部,比如曾经的宏远(现在是广东宏远),和学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培养出来的尖子生,有机会进入俱乐部的青年队,然后一步步往上爬。这不仅仅是输送人才的通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广东宏远为什么能拿那么多CBA总冠军?除了有钱请好外援,有朱芳雨、易建联这样的定海神针,他们强大的青训体系绝对是基石。而东莞篮球学校,就是这块基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记得有一次,跟学校里一个教练聊起来。他跟我说,干这行,最难的不是教技术,而是怎么跟这些半大孩子打交道。他们有天赋,有冲劲儿,但也有叛逆,有脆弱。受伤了怎么办?想家了怎么办?看不到希望了怎么办?教练不仅是他们的技术指导,有时候还得当他们的心理辅导员,当半个家长。每天看着这些孩子,从刚来时的懵懂,到慢慢褪去稚气,变得坚韧,变得有担当。他说,有时候送一个孩子去了更高一级梯队,那种感觉,比自己年轻时赢球还高兴。这份付出和坚守,也是这学校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不是所有来这里的孩子都能成为职业球员。这是残酷的现实。很多孩子练了几年,十几年,最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走上那条最耀眼的道路。他们中的一些人,带着在这里学到的坚韧和团队精神,回到普通的生活中去,也许成了体育老师,也许从事了其他行业。但这几年的经历,在东莞篮球学校流过的汗水,肯定会在他们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那种为了一个目标拼搏过的岁月,是花钱都买不来的财富。
所以,下次如果你有机会经过或者听说东莞篮球学校,请不要只把它当作一个地名或者一个简单的教育机构。它是一个熔炉,淬炼着少年的血汗与梦想;它是一片土壤,孕育着东莞篮球的未来。这里没有太多传奇故事的包装,只有日复一日的训练、嘶吼、汗水和坚持。正是这种朴实到极致的拼搏精神,支撑起了东莞“篮球城市”的响亮名号。它不像某些大牌俱乐部那样光芒万丈,但它扎扎实实地站在那里,默默地输送着血液,维系着这座城市对篮球最朴素也最炽热的爱。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球员,哪怕不是明星,他们的身上,都带着这所学校的烙印,带着东莞这座城市独特的篮球气息。那是一种不服输、敢打敢拼、永远充满活力的精气神。这,或许才是东莞篮球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