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听听,多朴素。可临床上,多少复杂情况,追根溯源,不都得靠这些“基础”撑着吗?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后面是无数次练习和肌肉记忆;一个诊断,背后是汗牛满牛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储备。你说重不重要?当然重要。那是我们的压舱石,没有它,船是要翻的。
然后是三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这跟军队似的,铁打的纪律。病人把命交给你,你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操作不严格,可能就是感染;管理不严格,流程出问题,那也是大麻烦。这个“严”,是悬在头顶的剑,时时刻刻提醒你,人命关天,不是闹着玩的。
但!但是!话虽这么说,每次说到那三基三严考试,以及它配套的题库,我的心情总是复杂的,甚至带着一丝丝——怎么说呢,怨念?或者说是对这场“仪式”的无奈。
你问我,题库长啥样?呵,那得看你在哪个科,哪个级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那些: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内科、外科……等等等等的基础知识点。考你心电图波形认识不认识,抗生素怎么选,急救流程第一步是什么,甚至某个罕见病的典型体征。有时,也掺杂些规章制度,感染控制流程,法律法规。密密麻麻的文字,选择、填空、问答,甚至操作题。
最要命的是,这题库仿佛是活的,又仿佛是死的。活在它时不时会更新,比如新的指南出了,新的药物上市了,题库里就得体现。死在有些题目,几十年如一日,考的还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甚至有些知识点,在临床实践中都快被淘汰了,考试还在反复强调。
为了应付这个考试,那个准备过程,才真是——精彩绝伦。谁没经历过?下了夜班,困得眼睛都睁不开,还得捧着那本厚厚的复习资料,或者盯着手机上的题库APP。错题集摞得老高,红笔划得满纸都是。嘴里念念有词,什么“阿托品用于啥啥啥,禁用于啥啥啥”,什么“心梗溶栓禁忌症一条都不能错”。
更别提,大家互相打听: “哎,你做到第几页了?” “那个XX病的治疗流程,你看的是新版还是旧版?” “听说这次重点考的是那个,得好好背背!” 那种氛围,活脱脱回到了高考前夕,只不过压力更大,因为这关乎你的晋升,你的考核,甚至你的饭碗。
至于答案?嘿,考试前几天,网上、科室群里、同事之间,到处是流传的“独家”答案。PDF版的,手抄版的,语音分享的。每个人都抱着那份“答案”,如获至宝,对着看,对着背。有时,同一道题,能有好几个版本答案,哪个是真的?天知道!只能凭经验,凭感觉,或是找个更“权威”的同事确认。那种找答案的过程,简直像搞地下工作。谁能拿到最靠谱的答案,谁心里就踏实一大半。
当然,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你的掌握程度。但说实话,有多少人是真的为了“掌握”而背,还是为了“通过”而背?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短期记忆的狂欢。考完了,那些压根不常用的知识点,过几天又还给老师了。唉,没办法,应试嘛,总有它的局限性。
但这三基三严考试,以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题库和答案,它也确实像个筛子。它筛掉那些连最基础的东西都不愿花力气去记的人。它逼着你,哪怕是临时抱佛脚,也得把那些最最核心的理论、知识、技能过一遍。至少,在压力下,你曾经试图去理解,去记忆。也许考试通过那一刻,你记住了90%,一个月后只剩60%,但总比完全不知道要强。
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严格训练。训练你的严谨,训练你的细致。一道选择题,四个选项,就差一个字,意思可能天壤之别。这不就是在模拟临床上的场景吗?一个医嘱,一个数据,错一点,可能就是大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刁钻的考题,那些追求标准答案的执着,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我见过有人因为没过三基三严,年度考核受影响的;也见过有人考前通宵达旦,结果考试时昏昏沉沉的。这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每次经历或者旁观这些,都觉得医疗这行,真是如履薄冰。不光是治病救人本身,连最基础的考核,都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肃穆。
说到底,那份题库,那份答案,与其说是知识的全部,不如说是通往“合格”路上必须跨越的门槛。你可能吐槽它形式主义,可能抱怨它枯燥无味,但你不能否认,它确实是提醒你,作为医疗工作者,你的根基在哪里,你的底线在哪里。
所以啊,当你又一次面对那厚厚的复习资料,或者冰冷的屏幕,准备三基三严考试,啃那没完没了的题库和答案时,心里或许会咒骂,会疲惫,但请记住,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这是医院这个特殊环境,对你发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严格的审视。过不过,看出你的基本功;怎么过,看出你的态度。逃不掉的,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硬着头皮上吧,就像面对每一个复杂的病例一样。毕竟,我们的战场,容不得半点含糊。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