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上海这个地方,它就不是个安安静静待着的地方。它的精英感、它的焦虑感、它的那种“永远在往前冲”的劲儿,多多少少都跟这些大学脱不了关系。它们不是孤悬于城市之外的象牙塔,它们就扎根在这里,枝繁叶茂,吸取着这座城市的养分,同时也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气质。
先说顶尖的,那几个闪闪发光的招牌,也就是985工程里的。掰着指头数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个!就这四个字往那一摆,多少人的心就砰砰跳,多少家庭就为之倾注了十几年的心血。
复旦啊,在我心里,它总有点老上海的那个味道,带着点儿傲气,又透着股子深厚的文化底蕴。你看它周围,杨浦那一带,梧桐树,老房子,好像连空气里都飘着书卷气。走进去,感觉连学生的走路姿势都带着一股子“我就是复旦人”的范儿。它文史哲是强项,理科也厉害,那种综合性的、精英式的感觉,确实是独一份儿。它的门,那扇红色的门,看着普通,但里面藏了多少故事,多少传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和激烈的思想碰撞。
然后是上海交通大学。跟复旦不一样,交大在我看来更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充满了现代感、技术范儿和那种实打实的工程力量。闵行那个校区大得望不到边,徐汇那个老校区又带着历史感。它培养出的是工程师、企业家、国家的栋梁,是那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如果你在上海做高科技、做制造、做金融,你不可能绕开交大校友圈。它跟复旦就像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上海高等教育最硬核的底色。那俩学校的学生,明面上是朋友,暗地里谁也不服谁,那种较劲儿,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竞争精神的一个缩影。
同济大学呢,一提它,脑子里首先出现的画面就是建筑、设计、德式严谨。四平路上的老校区,多少设计师、建筑师从那里走出来,改变了上海的城市天际线,也改变了中国的建筑面貌。它的工科,特别是土木、建筑,那真是响当当的招牌。它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务实、低调但极具专业深度的工程师,默默地支撑着城市的骨架。
再说华东师范大学,这个可能很多人觉得跟前面三个有点不一样,它是师范类。但别小看它,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地区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底子厚得很。教育、人文、理科都有很强的实力。它培养的是老师,但远不止是中小学老师,很多教育家、学者都出自这里。它给上海,乃至全国输送的是“塑造灵魂”的人才。在普陀那个校区,感觉更有人情味儿一些,不像前几个那么剑拔弩张。
四个!上海这座城市,就拿走了全国39所985里的4个名额。这比例,吓人吧?难怪上海的孩子考大学那么“卷”,外地的牛娃也削尖了脑袋想挤进来。机会多,平台高,但竞争也残酷得要命。
这还没说完呢,还有211工程的。211工程学校,那数量就更多了,而且各有特色,是上海高等教育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除了上面那四个985本身也是211之外,上海还有一批单独的211高校。
数数看: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嚯,这一下又多了七所!加上前面的四个,总共就是十一所!
上海大学,这个名字听着就大气,它是上海市属高校里的扛把子。闸北、宝山几个校区,体量巨大,学科门类齐全,是那种综合性的大胖子学校。它的特点就是接地气,跟上海这座城市结合得特别紧密。很多上海本地的孩子,可能985差那么一口气,上海大学就是他们非常好的选择,就业啊、生活啊,都跟这座城市无缝对接。
华东理工大学,名字听着就带着点工业味道,没错,它以前就是搞化工起家的,现在虽然是综合性大学了,但化学、化工、材料这些传统优势学科依然非常强悍。徐汇的那个校区闹中取静,枫林路那一带,充满学府气质。
上海财经大学,哎呀,这个不用多说吧,钱袋子的学校!在金融中心上海,财大毕业生的吃香程度,简直了。想进银行、券商、基金?想在陆家嘴叱咤风云?财大绝对是块金字招牌。它给人的感觉就是精英、精明、节奏快,连空气都带着股股商业的味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简称上外。名字说明一切,语言!国际化!小语种!多少怀揣着外交梦、世界公民梦的年轻人,把上外当成他们的圣地。虹口老校区有点儿小资情调,松江新校区现代大气。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很多都走向了国际舞台,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对外交流的窗口。
东华大学,以前叫中国纺织大学。别以为它只跟纺织服装有关,虽然它的纺织、服装设计这些学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很有名,但它现在也是一所多科性的大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什么的也都不错。延安西路那个校区,旁边就是大片大片的创意园区,那种艺术设计氛围跟它挺搭的。
上海海洋大学,这个学校在浦东,现在临港那边也有校区。听名字就知道了,跟海洋、渔业有关。可能不像前面几个那么“高大上”或者热门,但它在自己那个领域里,绝对是权威。想想上海这个靠海的城市,没有这样一所大学研究海洋,那不是缺了点什么?它代表了上海向海洋拓展、向未来探索的一个方向。
上海中医药大学,也在浦东。中医药这个领域,看似传统,但在今天的健康中国战略下,越来越重要。它也是上海乃至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里面可能没有那么多人声鼎沸,更多的是一种静心钻研、传承发扬的氛围。
数清楚了吗?985工程的,有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四个。
211工程的,除了上面四个,还有上大、华理工、财大、上外、东华、海大、中医药大,这又是七个。
加起来,总共有十一所!
十一所!在一个城市里,集中了如此多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非常炸裂的存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才密集,意味着竞争白热化,意味着你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也意味着,如果你想在这里上个好大学,那个难度系数,绝对是拉满的。
每次经过这些大学门口,看看那些匆匆忙忙进出的学生,背着书包,脸上带着点儿理想主义的光芒,也带着点儿被现实捶打的疲惫。他们是这座城市跳动的细胞,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在这里学习、成长、恋爱、犯错,然后走向社会,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或者发动机里的重要部件。
这十一所学校,它们不仅仅是提供文凭的地方。它们是圈子,是资源,是人脉,是某种身份的象征,是你在上海立足的敲门砖,或者更上一层楼的助推器。它们的影响力,早就超越了校园本身,渗透到了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招聘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些HR眼睛里放出的光,当你简历上写着这些学校的名字时。租房子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小区住满了哪个哪个大学的校友。地铁上,咖啡馆里,你可能随时都能听到关于这些学校的讨论,关于某个专业,关于某个老师,关于某个传说。
上海的教育资源,就是这样一种既让人心生向往,又让人倍感压力的存在。十一所985和211,它们就像十一座灯塔,矗立在这座魔都的各个角落,指引着方向,同时也投下长长的、充满竞争的阴影。对于在这里读书的人,或者想来这里读书的人来说,这个数字,是希望,是目标,更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奔跑。这十一所学校,构成了上海高等教育那张密密麻麻、星光璀璨的网络,也编织着无数人关于未来的梦想与现实。它们就在那里,不多不少,十一所,影响着,改变着,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