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那字眼,肄业,跟块石头似的,沉甸甸地压在心口。 不是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说出口。 它不像毕业,带着一种完成的荣光,虽然可能只是勉强过关,但好歹是个句号。 肄业呢? 更像个问号,或者,干脆就是省略号,后面跟着一串未知的、可能有点儿灰暗的将来。
为什么会肄业? 理由多得去了,千人千面,没有哪个是完全相同的复制品。 有的,是念着念着,突然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那种感觉,就像你坐在一辆火车上,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窗外风景不错,身边的旅客也和善,可心里清楚得很,这不是去你想去的地方。 于是,在某个无人问津的小站,拎着行李就跳下去了,哪怕车站荒凉得能长草,也好过在错的轨道上狂奔。 这是选择,带着点儿自我放逐的味道。
还有的,是扛不住了。 学习上的压力,挂科如吃饭一样平常,努力了,挣扎了,可脑子好像跟书本有仇,怎么都钻不进去。 或者,是环境里的压抑,人际关系的复杂,青春期残余的敏感脆弱,放大了一切的不适,让人喘不过气来。 天天睡不着,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看什么都觉得没劲儿,连阳光都扎眼。 这是经历,是身不由己的陷落。
更现实,也更残酷的,是家里出了事。 可能老人病了,需要人照顾;可能父母下岗,供不起了;可能一场意外,天塌了半边。 于是,大学的象牙塔,瞬间变得奢侈无比,不是必需品了。 得赶紧出来,去社会上摸爬滚打,挣钱,养家糊口。 书本? 理想? 那是远方的事,是吃饱饭之后,才有资格想的事情。 这是人生的急转弯,没有预警,不容商量。
所以你看,肄业这两个字,它概括不了什么。 它只是一个结果,一个状态,一个标签。 就像你看到一个人摔倒了,肄业只是描述了他“摔倒”这个动作,却没告诉你他是怎么摔的,摔得有多疼,摔倒之前经历了什么,摔倒之后又爬起来没有。
社会上怎么看肄业? 大多数时候,眼光里带着审视,甚至一丝丝轻蔑。 “哦,没念下来啊。” 那语气,仿佛已经给你判了刑,觉得你这个人不行,没毅力,或者,不够聪明。 找工作? HR看到你的文凭那一栏写着肄业,可能眉头就皱起来了。 会不会直接简历就被扔进垃圾桶? 很有可能。 毕竟,一张闪闪发亮的毕业证,是社会普遍认可的通行证,是某种程度能力的背书。 没有它,你得付出更多,去证明自己不是个“失败者”,去解释那段“没完成”的时光。
可话说回来,一张文凭,真就那么重要吗? 重要到能决定你整个人生的价值? 我不这么觉得。 我见过念到博士,一肚子理论,可除了考试什么都搞不定的人。 也见过没上过几天学,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硬是闯出一条路,活得有声有色的人。 大学四年,学到的固然重要,但那不是全部。 更何况,有些人肄业后,去了技校学门手艺,踏踏实实地干活,收入稳定,日子过得挺舒心。 有些人呢,自己鼓捣点儿什么,成了自由职业者,虽然辛苦,但时间自由,干的是自己喜欢的事。
肄业,它只是你人生长河里的一个特殊的弯道,或者,一个暂停键。 它不是终点。 它可以是你重新审视自己,调整方向的机会。 也许,那条看似中断的求学路,让你不得不提早面对社会,反而提前学会了许多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人情世故,摸爬滚打的智慧,失败了再爬起来的勇气。 这些经历,有时比课堂上听的更真实,更有用。
当然,我不是鼓吹大家都去肄业。 能顺利拿到毕业证,总是好的,少了很多麻烦,多了一个起点。 但如果真的走到了那一步,请不要觉得自己就是个loser,就比别人矮一截。 承认它,接受它,然后想办法跨过去。 你的价值,不该被一张纸定义。 你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肄业不等于止步不前,它只是,换了条路走而已。 那条路,也许崎岖,但风景,或许更出人意料呢? 谁知道。
反正,在我看来,没毕业叫肄业。 但那两个字背后,藏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挣扎、太多的不得已,还有,太多的可能性。 它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是人生一次不按牌理出牌的冒险。 仅此而已。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