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沈阳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沈阳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0人回答
5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4-30 11:02:00
188****3100
2025-04-30 11:02:00

后来,接触多了,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这个学院,它不像系里那样,有固定的专业,有排得满满当当的课表。它更像一个平台,一个挺神奇的空间。它可能在校园的某个角落,不起眼,但你一旦走进去,或者参与了它组织的活动,就会发现,哦,原来还能这样!

我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件事,大三那会儿,有个室友,平时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标准的“宅男”。突然有一天,他跟打了鸡血似的,抱了本什么《商业模式画布》在那儿啃。问他干啥,他说在参加创新创业学院的项目孵化营。当时我就乐了,他能创什么业?结果呢,不到半年,他那个关于校园跑腿的小想法,居然真的搞出了个小团队,还拉到了学院里老师的指导。虽然最后没做大,但也服务了一栋楼的学生,赚了点小钱。这事儿挺触动我的,一个你觉得永远跟“创业”俩字不沾边的人,在那个环境里,居然真的实践起来了。

创新创业学院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可能性。它不给你设定边界,反而鼓励你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很多时候是在告诉你“是什么”,是在固化知识。但这里,它更在意“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那些课程,也跟平时大不一样。不是那种坐在下面听老师讲PPT的模式。很多都是工作坊形式,大家围坐在一起,脑暴,讨论,争论,甚至吵架。我参加过一个“设计思维”的课,老师让我们去观察身边的问题,然后想创新的解决方案。我当时选的是“宿舍垃圾分类难”这个主题,跟着老师和同学跑了好几个宿舍楼,采访宿管阿姨,采访同学,画流程图,做原型……虽然最后提出的方案挺简陋的,但那个过程,那种从观察问题到拆解问题再到动手解决的思路,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这不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嘛,比死记硬背有用多了!

而且,这里的老师,很多都不只是学校的教授。他们中有做过企业的,有投资人,有各个行业的精英。听他们讲自己的经历,讲那些九死一生、热血沸腾的故事,远比枯燥的理论教材来得鲜活。他们会跟你分享市场的真实情况,会告诉你创业路上的坑有多深,但也会告诉你,当你真的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时,那种成就感有多么巨大。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一种特别的光芒,那种对未知的好奇,对成功的渴望,对失败的坦然。这种精神,是会传染的。

学院里还有一个地方特别吸引人,就是那个开放的空间。里面有各种桌椅,有白板墙,有各种工具。你随时可以去,找个地方坐下,跟你的团队讨论,或者一个人静静地构思。有时候,还能碰上其他团队的人,大家随意地交流想法,互相给建议。那种氛围,很自由,很活力。不像图书馆那么安静,也不像教室那么正式。你能感受到一种碰撞、一种生长。很多好点子,可能就是在这种不经意的碰撞中产生的。

它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机会。各种创业大赛,各种路演活动,各种对接资源。学院会请一些投资人来,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项目,虽然多数时候是“被虐”,被问得体无完肤,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知道市场关心什么。这种硬核的反馈,比老师委婉的建议来得更直接,也更有效。有些项目,真的就是在学院的孵化下,拿到了融资,走出了校园。看着那些曾经一起在白板前涂涂画画的伙伴,他们的想法真的变成了公司,那种感觉,挺奇妙的,也挺励志的。

当然,不是所有去了创新创业学院的人都能创业成功。大部分项目最终还是会夭折,很多想法也只停留在纸上。但那又怎样呢?重要的是过程,是改变。很多人在那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锻炼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无论你将来是去创业,还是去公司打工,还是去深造,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我记得有一个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们不一定能培养出比尔盖茨,但我们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敢于做梦、敢于去创造、摔倒了知道怎么爬起来的年轻人。”我觉得这话说得挺到位。创新创业学院,它不是一个速成班,教你怎么一夜暴富。它更像一个催化剂,一个孵化器,帮助你在迷茫的年纪,找到一点方向,找到一点勇气,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对我个人而言,它给了我一个跳出固有思维的契机。以前总觉得,我是学工科的,未来就是进工厂或者设计院。但接触了创新创业的东西后,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可能性。它可以是跨学科的融合,可以是技术的商业化,可以是服务模式的创新。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也看到了自己的潜力。虽然我没有走上创业这条路,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下意识会去想,有没有更创新解决方案?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的。

有时候想想,如果大学没有这样一个地方,没有这样一群充满活力、愿意折腾的人,我们的大学生活会不会少了很多色彩?会不会更按部就班,更少了一些惊喜和挑战?沈阳理工大学的创新创业学院,它不仅仅是一个学院的名称,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鼓励年轻人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的精神。它像一股清流,在相对传统的校园里,荡漾开一层层涟漪。它或许不完美,但它在努力,努力为那些有梦想、有想法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舞台,一个支撑。而对于我们这些曾经的学生来说,它留下的痕迹,是关于勇气,关于尝试,关于不断生长、不断向前的记忆。那段日子,那些人和那些事,至今想起来,依然觉得温暖,觉得有力量。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