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嘿,你说这词儿,“like”,到底是名词呢,还是动词?搞得我有时候脑子都有点打结。你随便拉个人问问,十有八九会先蹦出个:“喜欢啊!那肯定是动词!” 对,没错,这是它最常见、最基础、可能也是最古老的身份之一吧。
想想看,我们最早接触它,不就是课本里那句“I like apples”吗?或者更文艺点儿,“I like the way you look at me.” 那叫一个纯粹,表达一种情感,一种偏好。这时候的like,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动词,后面跟着宾语,动作发出者是我,动作对象是苹果、是你看着我的方式。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感受。那种喜欢,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情真意切,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心里的涟漪。作为动词的like,多干净利落啊。
可语言这东西,哪儿有那么死板?尤其是英语,跟个橡皮泥似的,同一个词儿,扭来扭去,就能变出好些花样。什么时候开始,“like”这玩意儿,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名词?我想,最直接、最震撼的例子,就是拜赐于这几年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吧。
你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点点红心,竖竖大拇指,屏幕上跳出的数字,“10个赞”,“100个like”,甚至是“破万like”。瞧瞧,这里的“like”是什么?它不再是“我喜欢你这条动态”那个动词了。它变成了一个实体,一个可以被计数的东西。它是个名词!一个代表了“认可”、“赞同”或者仅仅是“我看过了”的符号化、量化的名词。
这太魔幻了,不是吗?一种私密的、个人的感受(动词like),通过一个简单的点击,瞬间固化、物化,变成了一个公开的、可累积的数字(名词like)。它不再关于你是否喜欢,而在于你获得了多少个喜欢。这个名词“like”,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下,简直拥有了生命,甚至形成了某种货币、某种社交资本。一个帖子多少个like,直接决定了它的“热度”,它的“价值”。你说气不气人,一个动词硬生生被拽出来,杵在那儿,成了一个冰冷的名词统计量。
当然,名词的like不止这一种。它也可以表示“相似之处”或者“同类”。比如,“We are of the same like” (我们是同一类人),虽然这种用法不那么日常了。或者更常见的,“What are his likes and dislikes?” (他喜欢和不喜欢什么?)。这里,“likes”加了复数,指代的是“喜欢的东西”或者“偏好”,妥妥的名词。但说实话,这种名词用法,比起社交媒体那个“like”,存在感简直弱爆了。现在一说“一个like”,脑子里直接蹦出来的画面,八成就是某个App里那个小红心或者大拇指,对不对?
事情还没完。如果仅仅是名词和动词的切换,那也就算了。偏偏“like”这词儿,还有个更野、更难定义、但也更鲜活的用法。那就是在口语里,那个被无数老师、长辈皱着眉头批评的语助词,或者叫话语标记,或者干脆叫filler word(填充词)的“like”。
“He was like, ‘Wow, that’s crazy!’” (他当时就好像在说:‘哇,太疯狂了!’)
“I was lik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happened.” (我就在那儿,好像想弄明白发生了什么。)
“The weather was like, really cold.” (天气简直,特别冷。)
这里的“like”,它不表达情感,也不指代一个具体的东西。它有时候用来转述别人的话(哪怕不是原话,更像一种意会),有时候用来缓和语气,让表达听起来没那么生硬或绝对,有时候纯粹就是大脑在组织语言时,填充的那么一个空隙。它好像有点介词“as if”的意思,又好像有点副词“really”或“about”的意思,但它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那些词性。
这个口语化的“like”,简直是语言活力的最佳体现。它模糊、多余(从语法分析来看),甚至常常被认为是不规范、没文化的标志。但它就是那样自然地、高频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对话里,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它自带一种随性、一种不确定、一种非正式的腔调。这个“like”,你硬要把它塞进名词或动词的框框里?太难了,也太没意思了。它更像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声音,一个节奏点。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like是名词还是动词?”答案是:都是!而且,它还是别的什么!
它可以在句子里承担动词的责任,表达情感和偏好。
它可以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下,化身为一个可以被累加的名词,代表量化的认可。
它可以在口语里,变成一个模糊的填充词,传递语气、节奏和非正式性。
你看,同一个词儿,硬是在语言的河流里冲刷出了至少三种截然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身份。这不就像生活本身吗?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在不同的语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词的命运,有时候也挺像一个人的。
这个词的这种多义性和多功能性,有时确实会给语言学习者带来困扰,甚至让一些语法洁癖者感到头疼。他们会说,“哎呀,你怎么能把那个语助词‘like’用得满天飞?太不规范了!” 可我反而觉得,正是这种“不规范”,这种变化,才让语言显得如此生动、如此真实、如此具有生命力。
它不像那些躺在字典里、一成不变的死文字。它在呼吸,在生长,在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而变形。社交媒体塑造了新的名词用法,日常口语则赋予了它新的功能,甚至新的词性——如果你愿意为它创造一个新的词性名称的话。
下一次你再听到或者用到“like”这个词,不妨慢下来,琢磨一下:这次,它是在表达一种感受(动词like)?还是在指代那个小红心或大拇指(名词like)?或者,它仅仅是在填充那么一个空白,缓和一下语气(那个口语的like)?
这是一个关于语境的故事,一个关于语言演变的故事,一个关于一个普通词如何拥有多重身份、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变幻自己形状的故事。而这一切,都浓缩在短短四个字母里——L-I-K-E。它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更是语言这个鲜活生命体的精彩注脚。真挺有意思的,不是吗?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