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反正算一个。而且,我觉得我属于那种,嗯,有点儿“历史遗留问题”的。小时候,英文对我来说就是书本里印着歪七扭八字母的奇怪符号,跟什么实际生活完全不沾边。老师教一句“How are you?”,我们规规矩矩答“I’m fine,thank you,and you?”,整齐划一,毫无灵魂。发音?全靠蒙!卷子上的选择题倒是能混混,大写小写连线啥的,能把分挣到手,至于它背后代表着什么,脑子里一片空白。那种学法,怎么说呢,就像在建一座纸房子,看着挺像样儿,风一吹就倒。
长大一点,世界忽然变大了,才发现,好家伙,这英文简直就是个万能通行证,或者说,是道无形的高墙。想看最新的美剧?没字幕啃不动。想听懂喜欢的歌里除了love and baby之外的歌词?费劲。最要命的是工作,简历上薄薄一层“CET-4/6”,感觉跟人家简历上写着流利对话、商务谈判的,简直是云泥之别。那时候,这句“还有谁的英文”就变成了一种焦虑,一种“我怎么还没搞定这玩意儿”的自我拷问。
于是,新一轮的折腾开始了。报班、下App、跟着网上的博主读,各种方法轮番上阵,鸡血一阵,蔫儿一阵。看着别人直播里能跟老外侃侃而谈,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觉得自己付出了时间,付出了精力,怎么进步就这么慢呢?那些词汇,啊,无穷无尽的词汇!背了忘,忘了背,跟仓鼠跑轮似的,永远在原地打转。还有语法,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一堆绕来绕去的规则,稍微不注意,就感觉自己说的每句话都像个没有骨头的软体动物。
最让人泄气的是,当你鼓起勇气想开口说两句时,脑子瞬间浆糊,舌头也打结,好不容易挤出来的几个单词,组合在一起听着像外星语。对方一堆连珠炮似的蹦出来,你只能全程微笑,偶尔点点头,心里其实一句都没听懂,鸡同鸭讲的尴尬能从脚后跟一直蹿到头顶。那时候,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大吼一声:“还有谁的英文像我这样,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不同场合需要的英文,简直是南辕北辙。考试的英文,跟你在酒吧里跟人搭讪的英文,跟你在公司里写正式邮件的英文,完全是三码事儿!考场上你得知道虚拟语气倒装句怎么用,可跟老外聊天,可能只需要几个简单的词,配上夸张的表情和手势,反而更管用。但想做到真正流利,能根据不同情境自如切换,那需要的积累,简直是个无底洞。
周围总有那么些人,看着他们说英文,轻松得就像喝水一样。腔调好听,词汇丰富,还能时不时甩出一两个地道的习语。问他们怎么学的,他们轻描淡写:“啊,就多看多听多说呗。” 哼,说得容易!这背后得下了多大苦功啊!或者人家根本就是有语言天赋,或者从小环境就好,反正不是我这种,磕磕巴巴了二十年,依然在“入门”和“放弃”边缘反复横跳的普通人。
所以,当有人问出“还有谁的英文”时,我心里会咯噔一下,然后默默举个手。我知道,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挣扎。有为了升职加薪硬着头皮学的社畜,有为了留学拼命刷分的学生,有纯粹对异国文化感兴趣但苦于语言障碍的爱好者,还有只是觉得懂英文好像能打开新世界的普通人。我们构成了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这个语言的海洋里,有人乘风破浪,有人则一直在浅滩扑腾。
这句问话里,其实也藏着一种连接。你知道吗?当你发现,原来你不是一个人在受罪时,那种感觉还挺不错的。大家都有过被某个单词绊倒的经历,都有过听力怎么都上不去的困扰,都有过想说不敢说的瞬间。这些共同的痛点,反而让我们这些“英文不够好”的人,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时至今日,我对英文的态度,已经没那么拧巴了。不再强求自己非要达到某个“流利”的标准(毕竟这个标准本身也挺模糊的),也不再因为说错一句话而羞愧得想挖个坑把自己埋了。我知道它很重要,依然在学,但更像是生活的一部分,细水长流,不再是当年那种兵荒马乱的突击战。
“还有谁的英文?” 嗯,还有我。还有我们。这条路啊,看不到尽头。不过没关系,走慢点儿就走慢点儿吧。偶尔能听懂一句电影里的俚语,能看懂一篇外媒的报道,能用蹩脚的英文跟个外国人问个路,那些小小的进步,就像黑夜里微弱的星火,也能给人一点点继续下去的动力。
或许,这句问话的真正意义,不是在比谁更差,而是在寻找一种共鸣,一种理解。嘿,兄弟,你也在学英文啊?不容易吧?是啊,真不容易。那,咱们一起,再往下走一步试试?或者,今天先不学了,歇会儿,明天再说?都可以。反正,这英文啊,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等着“还有谁”去跟它继续纠缠不清。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