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第一次注意到李明的英文,是在大学的英语角。那时,我正磕磕绊绊地用自己那套应试英文与一位外国交换生交流,努力回忆着那些复杂的语法规则和生硬的词汇,却总感觉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够地道,甚至有些词不达意。
李明走了过来,很自然地加入了我们的对话。他的英文,与我的截然不同。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完美,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会用一些俚语,一些当地的口语表达,甚至还会开一些只有英文文化圈里的人才能理解的玩笑。起初,我有些惊讶,甚至觉得他的英文不太正规。但很快,我发现外国交换生被他逗得哈哈大笑,气氛也变得轻松愉快。
他的英文的有趣,不仅仅体现在口语表达上,也体现在他对英文的热爱和运用上。他喜欢看英文电影和电视剧,但不是为了学习英文,而是为了享受剧情,感受其中的文化。他会模仿电影里的人物说话,甚至会用英文写一些小段子,发在社交媒体上,引来不少点赞和评论。他还会用英文和网友们讨论一些热门话题,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娱乐,他都能用流畅的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他的英文这么有趣。他笑着说,他的英文不是学来的,而是玩出来的。他不喜欢死记硬背,而是喜欢在实践中学习。他会主动找机会和外国人交流,不怕犯错,不怕出丑,反而觉得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他会关注一些英文幽默账号,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他还会尝试用英文写作,写日记,写故事,写影评,等等。
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不再只关注语法规则和词汇量,而是开始尝试用英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开始看英文电影和电视剧,不再只盯着字幕,而是努力听懂人物的对白。我开始关注一些英文社交媒体账号,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慢慢地,我也发现,英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学习英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与人交流。
李明的英文,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他把英文当作了一种工具,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一种了解世界的途径。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使用而学习。他把英文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让英文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上,一位外国专家用非常专业的术语讲解了一个复杂的理论。很多人都听得云里雾里,包括我在内。但是李明却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还在纸上写写画画。
会议结束后,我问他:“你听懂了吗?他讲的那些术语,我一个都没听过。”
他笑着说:“听懂了一部分,有些术语我也没听过,但是我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来。而且,他讲的那个理论,其实和我们中国古代的某个思想很相似。”
他接着用流利的英文,向我解释了那个理论的原理,还用了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我理解。我这才明白,原来那个理论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复杂。
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李明英文的厉害之处。他的英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能力,更是一种思维能力,一种学习能力,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英文学习方式。我意识到,我一直把英文当作一门学科来学习,而不是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我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而忽略了实际应用。我害怕犯错,害怕出丑,因此不敢主动开口。
李明的例子告诉我,学习英文,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语法规则,记住多少词汇,而是要敢于尝试,敢于犯错,敢于表达。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英文,才能让英文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他不仅仅影响了我,也影响了周围很多同学。他经常组织一些英文学习小组,和大家一起看英文电影,一起读英文小说,一起讨论英文话题。他鼓励大家大胆开口,不要怕犯错,不要怕出丑。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班的英文水平整体提高了不少。很多人都开始尝试用英文写日记,用英文发朋友圈,用英文和外国人交流。
李明对英文的热爱和热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他让我们看到了英文的魅力,让我们发现了学习英文的乐趣。他的英文,不仅仅是流利的,更是有趣的,充满活力的。
即使毕业多年,每当我遇到英文学习上的困难时,我仍然会想起李明,想起他那充满自信和幽默的英文表达。他让我明白,学习英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与人交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