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洪武三十年,应天府的秋风带着些许凉意,吹动着朱肃尘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青衫。他站在贡院外,望着那张张榜单,心头的寒意更甚于这秋风。落榜,两个字,犹如一把钝刀,缓慢而又残酷地切割着他那颗自诩才华横溢的心。
朱肃尘并非寻常落榜书生。他专攻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丹青。在大明朝,科举取士重文轻艺,画技再精湛,也难登大雅之堂。他偏偏痴迷于水墨,沉醉于山水,幻想着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锦绣河山。
他的梦想,始于儿时。那时,家乡的河边有一位老者,用炭笔在石板上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耕牛图,引得围观者啧啧称奇。朱肃尘被那黑白的线条所震撼,从此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偷偷临摹,废寝忘食,渐渐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然而,他的父亲,一个务实的商人,并不支持他的“不务正业”。在父亲看来,绘画终究是小道,远不如科举功名来得实在。为了让儿子走上“正途”,父亲托关系将他送进了当地一家私塾,逼迫他学习八股文章。
朱肃尘内心挣扎,痛苦不堪。一方面,他渴望在艺术的道路上自由驰骋;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辜负父亲的期望。他白天埋头苦读,晚上则偷偷溜出家门,在月光下练习绘画。
贡院的考试,对于朱肃尘来说,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赌博。他明知自己不擅长经义策论,却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能用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打动考官。他将自己对山河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画作之中。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考官们欣赏的是工整的字体,华丽的辞藻,而对于朱肃尘那充满个性的画风,却并不感冒。他们认为他的画作“过于自由奔放,缺乏规矩”,不符合科举的要求。
落榜的打击,让朱肃尘感到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是继续追逐自己的绘画梦想,还是放弃理想,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读书人?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选择,怀疑自己的才华。
他漫无目的地走在应天府的街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着世间的喧嚣。他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仿佛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偶然间,他走到了一家画坊。画坊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画作,有山水人物,有花鸟鱼虫,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朱肃尘驻足观看,被其中一幅《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本所吸引。
他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作虽然模仿的是名家之作,但却缺少了原作的神韵。他忍不住走到画坊的掌柜面前,指出了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掌柜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者,他听了朱肃尘的点评,并没有生气,反而饶有兴趣地问道:“小兄弟对绘画颇有研究啊?”
朱肃尘苦笑一声,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掌柜。掌柜听后,叹了口气,说道:“科举之路,并非唯一出路。艺术之路,同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只是这条路更加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
掌柜邀请朱肃尘在画坊里帮忙。朱肃尘起初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他开始在画坊里做一些杂活,比如研墨、整理画作等等。
渐渐地,他开始尝试着为画坊临摹一些画作。他的画技精湛,很快就得到了掌柜的认可。掌柜开始让他独立创作,并鼓励他发展自己的风格。
朱肃尘如鱼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绘画之中。他不再纠结于科举的失利,而是专注于提升自己的画技,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他开始走出画坊,深入民间,观察生活,汲取灵感。他走遍了应天府的大街小巷,描绘了市井百态,记录了百姓的生活。
他的画作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一些富商和文人开始购买他的画作,并邀请他作画。朱肃尘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了应天府小有名气的画家。
虽然他最终没有通过科举,但他却在艺术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