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句大实话,谈起儿童心理研究,我总觉得心头沉甸甸的,又带着几分敬畏。这不是摆弄模型、推演公式那么简单的事,这背后是活生生的小生命,是一颗颗正在形成中的灵魂。所以我常想,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基本原则”里,到底藏了多少不该有的杂音?今天,我倒要逆着光,好好聊聊那些——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不包括——的玩意儿。
首当其冲,我想把那个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成人中心主义给揪出来。它,绝不能是儿童心理研究的任何基本原则!你瞧瞧,太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大人”,用我们成年人的逻辑、情感和价值观去套用他们稚嫩的心灵。一个孩子哭闹,我们第一反应可能是“不听话”、“闹脾气”,却很少能第一时间弯下腰,尝试从他那小小的视角去理解,那摔在地上的玩具,对他而言可能就是整个世界的崩塌;那突如其来的陌生环境,对他而言或许就是无边的恐惧。我们总觉得,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应该符合我们成人社会的规范和期待,一旦偏离,就急于纠正、改造,甚至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
我曾经在公园里见过这样一幕: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因为妈妈不让她继续玩沙子而嚎啕大哭。妈妈呢,一脸无奈,嘴里不停地说着“羞不羞啊,多大了还哭”、“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哭”。这,就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作祟。在妈妈眼里,三岁的孩子已经“够大”了,应该懂得控制情绪,应该在公共场合保持“得体”。可对那个小小的她来说,沙子就是她的城堡,她的世界,她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建造工程,突然被中断,那种失落和不解,是她当下唯一能表达的情绪。如果我们的研究,不是从孩子的主体性出发,不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和情感表达方式,而是高高在上地用成人的尺子去量度,那这研究本身就失去了灵魂,变得干瘪、无趣,甚至误导。
再者,那些所谓的单一决定论,也绝对不能位列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中。我的天呐,人的发展,尤其是儿童的发展,何其复杂!它是一场交织着无数线条的宏大叙事,遗传的密码,环境的塑造,教育的引导,社会文化的浸润,还有孩子自身那份不可名状的内在驱动力——它们犬牙交错,彼此影响,共同编织出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你非要拎出其中一根线,硬说“这就是决定一切的关键”,比如,把所有的行为问题都归结为“基因不好”,或者把所有的学习困难都推给“家庭教育缺失”,这简直是草率、武断,甚至是懒惰!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家长群里看到,为了孩子学习成绩下滑,一位家长竟然公开指责另一位:“肯定是你们平时不管教,放任自流!我家孩子就没这问题!”那种斩钉截铁的语气,仿佛家庭教育就是唯一的变量,排除了孩子的天赋差异、学习风格、学校环境、同伴影响,甚至是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这种单一决定论,非但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反而会制造误解、加剧矛盾,甚至让孩子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真正的研究,必须承认并拥抱这种复杂性和多因素互动,而不是削足适履,硬要把一个生机勃勃、瞬息万变的孩子,塞进一个简单粗暴的理论框架里。
还有一种倾向,那就是过分强调标准化、一刀切的评估与干预模式。这同样不是儿童心理研究的有效原则。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他们有各自的成长节奏,有不同的气质类型,有千差万别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一个在城市精英幼儿园里被视为“正常”的孩子,与一个在偏远山区、由祖辈抚养长大的孩子,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认知发展速度、情感表达方式,很可能大相径庭。你不能拿着同一张量表,同一套标准,就断然给他们贴上“发展迟缓”或者“超常”的标签。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孩子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因为他说话比同龄孩子少很多。但后来才发现,这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多语种家庭,他同时在学习三种语言,所以他大脑的语言处理模式本身就比较复杂,只是初期表现得“慢”而已。如果研究者和教育者不理解这种个体差异和情境依赖性,一味追求“平均水平”,那会错过多少潜在的天赋,又会给多少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焦虑?我们的研究,不应该把孩子当成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应该像园丁一样,去观察每一株幼苗独特的生长姿态,理解其生长的土壤,提供适宜的养分,而不是强求它们都长成一个模子。
接下来,我想聊聊那个总想把孩子“剥离”出来,放在脱离生活情境的实验室里观察的倾向。当然,我不是说实验室研究不好,它有它的严谨和精确。但若完全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土壤,研究得出的结论,其生态效度就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孩子在充满白墙、陌生仪器、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面前,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情绪反应,能百分之百代表他在家里、在学校、在游乐场时的真实状态吗?他可能会变得紧张、拘谨,甚至因为不解而表现出与平时判异的举动。
设想一下,你把一个爱在草地上追逐蝴蝶的小男孩,带到一间光线明亮却空荡荡的房间,给他一堆积木,然后记录他如何搭建、如何解决问题。这固然能获得某些数据,但你却失去了他在阳光下,在自然环境里,与昆虫、植物互动时那种由衷的欢愉、探索欲,以及他通过观察、模仿所获得的自然学习过程。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多时候是深嵌在他们的生活场景之中的。他们通过玩耍学习,通过模仿成人和同伴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感知世界。如果我们的研究仅仅满足于在精心设计的实验情境中捕捉到一些“标准”反应,而忽视了孩子在自然状态下那种鲜活、充满变数的行为,那我们对儿童心理的理解,注定是片面而贫瘠的。
最后,也是最最不可触碰的底线,任何忽视儿童伦理边界和儿童权益的研究,都绝不能是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这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可现实中,你总能听到一些令人咋舌的案例,一些研究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为了数据,为了“科学”,不惜让孩子置身于可能引起心理不适、甚至创伤的情境之中。或者,在获取同意方面含糊其辞,没有确保知情同意(无论是监护人还是孩子本身),更遑论保障孩子的退出权和隐私权。
儿童是脆弱的,他们不具备像成人那样完善的认知能力去理解研究的复杂性,也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拒绝或保护自己。我们作为研究者,肩负着无比沉重的伦理责任。确保研究对孩子无害,将孩子的福祉置于任何研究目标之上,这是根基中的根基,是万万不能动摇的铁律。任何以“科学进步”之名,行伤害儿童之实的行径,都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它不仅仅是违反原则,更是泯灭人性。
所以,你看,那些披着“科学”外衣,却带着成人偏见、过度简化、缺乏弹性和忽视人性的研究方式,它们压根儿就不该是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真正的原则,应当是尊重,是理解,是多元,是情境化,更是爱与保护。我们面对的是未来,是希望,是无限的可能性。愿我们,能用一颗真正纯粹的心,去探究、去呵护,去点亮每一个孩子独有的光芒。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