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
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
0人回答
27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9-21 13:30:55
188****3100
2025-09-21 13:30:55

你看,我们总被教育要主动,要争取,要做生活的主人。整个世界都在为“主动态”唱赞歌,从商业巨擘的传记到社交媒体上的励志语录,无一不在告诉你:去行动,去创造,去成为那个发出动作的人。

但我想聊聊那个被冷落的、甚至有点被污名化的家伙——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

是的,就是那个听起来就有点丧,有点“躺平”的语法结构。be动词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简单,冰冷,像一条生产线上的指令。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其实就是用这个语态写成的?它根本不是什么遥远的语法点,它就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我们置身其中、日复一日上演的现实剧本。

每天早上,闹钟响起。不,应该是,闹钟被设定在七点。你被吵醒。然后,早餐被准备好(或者外卖被点好),咖啡被冲泡,你穿上那件被要求必须整洁的衬衫。挤上那趟被安排好固定线路的地铁,走进那栋被命名为“XX中心”的写字楼。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任务被分配下来。邮件被发送被接收。报告被撰写,然后被审阅。午饭时间,食堂的菜被打好在不锈钢餐盘里。下午,会议被召开,在会议上,一些观点被提出,一些决定被做出。你的意见,可能被听取,也可能被忽略。这一切,都带着一种奇特的、非个人的色彩。是谁在分配任务?是你的上司,但更多时候,你感觉是那个叫“系统”或“流程”的玩意儿。是谁做出的决定?是老板,还是某个不知名的委员会?在“决定被做出”这句话里,那个真正的施动者,那个拍板的人,巧妙地隐身了。

这就是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的第一个,也是最迷人的魔力:让施动者完美隐身

它是一种权力的语言。你去看那些官方文件、公司规章、法律条文,里面充斥着这种表达。“本规定被视为最终解释。”“所有员工被要求遵守……”“违规行为将不被容忍。”(虽然这里用了将来时,但内核一致)。它营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氛围,仿佛这些规则不是由某个具体的人或团体出于某种目的而制定的,而是像万有引力一样,是宇宙间颠扑不破的真理。它把主观的意志,包装成了客观的事实。你无法去和一个“规定”争辩,你只能被它约束。这是一种温柔的、不着痕跡的控制,比直接命令“你必须这么做”要高明得多。

它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绝佳工具。“错误被犯下了。”(Mistakes were made.)虽然这是过去时,但精髓一样。换成现在时也屡见不鲜,在那些没完没了的拉扯里:“情况被搞得很复杂。”谁搞的?不知道。反正不是我。它就像一层语言的迷雾,让追责的目光失去焦点。

但你以为它就这么不堪吗?不。

换个场景。走进实验室。你会听到科学家说:“样品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数据被收集被分析。”在这里,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构建了一种神圣的客观性。科学家“我”的主观存在被刻意抹去了,仿佛实验过程是自行发生的,从而让结论显得更加可靠、公正、不带个人偏见。我们相信科学,很大程度上就是相信这种剔除了个人情感的、冷静的叙事方式。在这里,施动者的隐身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成就一种更高级的真实。

再想想我们描述这个世界的方式。“英语被广泛使用于国际交流。”“熊猫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宝。”“米饭被当作亚洲许多地区的主食。”

在这些句子中,谁是施动者?是“人们”。是“我们大家”。是一个如此庞大、普遍、不言自明的群体,以至于把它说出来反而显得多余和累赘。当一个动作的执行者变得无关紧要,或者说,当动作本身和它的承受者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时,被动语态就成了最高效、最优雅的选择。我们关心的是“英语”这个事实,而不是“是哪些人在说英语”。我们聚焦的是“熊猫”的地位,而不是“是谁规定了它的地位”。它帮助我们把世界的知识和常识,进行编码和固化,变成一条条可以被轻松理解和传播的信息。

所以,你看,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东西。它时而是官僚的僚机,时而是科学的法袍;时而是懦夫的挡箭牌,时而是常识的播种机。

而对我个人来说,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对“身不由己”的精准描摹。

我们被生下来,没有征求过我们的同意。我们被赋予一个名字,一个身份。我们被教育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审美被塑造,我们的价值观被影响。我们常常感觉自己像一颗滚动的弹珠,在一条被设计好的轨道里滑行,偶尔的碰撞和转向,似乎也只是更大规则下的偶然。

“我被爱着。” “我被需要。” “我被理解。”

这几句话,难道不比“他爱我”“他们需要我”“你理解我”来得更深沉,更触及灵魂吗?在主动语态里,焦点是“他”“他们”“你”,是那个发出爱、需要和理解的源头。但在被动语态里,焦点是我。是我,这个接收者,这个被情感浸润的客体。它强调的是一种“被包裹”的感觉,一种安全感,一种自我价值的确认。在这些时刻,我们心甘情愿地交出主动权,享受作为“承受者”的幸福。谁是施动者,甚至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爱”这个动作,确确实实地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所以,别再把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简单地看成一个冷冰冰的语法规则了。

它是一面镜子,照出现代社会精密的运行逻辑,那些看不见的手,那些无形的墙。

它是一套面具,戴上它,人们可以隐藏在“客观”“惯例”“规则”的宏大叙事背后,变得安全而模糊。

它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它关于接受,关于承受,关于我们如何在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早已被设定好规则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奋力地想活成一个主动态的句子,但最终会发现,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个被动语态的句子默默铺就的。

而认识到这一点,不是为了让你缴械投降。恰恰相反,是为了让你清醒。

当你能够清晰地识别出,什么时候你被告知,什么时候你被要求,什么时候你的想法被引导……你才能开始思考,那个隐身的施动者到底是谁?他的动机是什么?我是否必须接受这个动作?

只有看懂了被动,你才能真正理解主动的意义和重量。

因为真正的主动,不是在空无一物的旷野上随心所欲地奔跑,而是在一个充满了“被规定”和“被塑造”的世界里,清醒地、艰难地,凿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那个时刻,你才能真正说:

“路,被我走出来了。”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