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听着这名头,是不是特像武侠小说里那种,师傅传给关门弟子的心法秘籍?什么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之类的。其实啊,差不离。在咱们这白色江湖里,这“八知道”就是每个责任护士的内功心法,是保命符,更是我们吃饭的家伙事儿。
这玩意儿不是贴在墙上,每天上班前背一遍就完事的口号。绝不是。它是要刻进骨头里,融进血液里,变成你下意识的肌肉记忆。当你推着治疗车,脚步匆匆穿行在几十个床位之间,脑子里嗡嗡作响,手里还要精准无误地执行医嘱时,支撑你的,就是这“八知道”打下的坚实地基。
第一条,知道床号、姓名。
这听起来简直是废话,对吧?谁还能不知道自己管的病人叫啥?可我告诉你,这恰恰是所有错误开始的地方,是万丈深渊的第一步台阶。我们太忙了,忙到最后,眼里只剩下“15床”、“32床”。人,被简化成了一个冰冷的数字。你对着床号喊:“15床,吃药了!”里面应一声,你就进去了。可万一呢?万一那天15床和16床刚好换了床,你手里的胰岛素,推进了一个根本没糖尿病的身体里。
这后果,你想过吗?
所以,每次操作前,我都会死死地盯着腕带,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然后,我会看着病人的眼睛,轻声叫他的名字:“李大爷,我们现在要输液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流程,这是一种宣告,一种确认。我确认你是你,我确认我没有犯错。更重要的是,我在提醒自己,我面对的不是一个床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张三的父亲,是李四的丈夫。他的名字,就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凭证,我必须尊重。
第二条,知道诊断、病情。
这就更有意思了。很多新来的小护士,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个“执行者”。医生开了什么医嘱,我就做什么。挂水、发药、打针,像个机器人。我以前带过一个实习生,我问她:“36床今天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她支支吾吾半天,说:“医嘱上写的。”
我当时火就上来了。医嘱上写的?医嘱上写的就是圣旨吗?你得知道为什么啊!
知道诊断,你才能明白这个病人痛苦的根源。他是冠心病,那你就要对任何一点胸闷、心悸保持十二分的警惕;他是脑出血,那你就要死盯着他的瞳孔和血压,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二次出血的信号。知道病情,你才能预判。你知道他今天手术完,麻药劲儿过了会疼得厉害,所以你会提前准备好止痛药;你知道他长期卧床,肺部容易感染,所以你会不厌其烦地催他咳嗽、给他拍背。
你得像个侦探,从化验单上蹿下跳的箭头里,从监护仪上起起伏伏的波形里,从病人一句无心的抱怨里,拼凑出他身体里正在发生的战争的全貌。你不是医生的传声筒,你是他部署在前线的哨兵。
第三、四条,我喜欢放一起说:知道治疗、护理要点 和 知道检查、特殊用药。
这两条,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治疗方案是战略地图,护理要点就是具体的战术执行。比如一个心脏搭桥术后的病人,他的治疗核心是抗凝、控制心率。那你的护理要点是什么?是精确到毫升的输液泵速度,是观察伤口有没有渗血,是教会他如何正确地咳嗽才不会扯到胸骨,是监测他吃了抗凝药之后牙龈有没有出血。
而特殊用药,更是走钢丝。化疗药、高浓度的钾、各种升压药……这些东西,在你手里,剂量对了是救命的良药,剂量错了,那就是杀人的毒药。我永远记得第一次配化疗药,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生物安全柜里,手都在抖。我反复核对了三遍医嘱,又让另一个老师帮我核对了一遍。因为我知道,我手上这支小小的西林瓶里,装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恐惧。
还有检查。病人明天要做增强CT,你知不知道要让他禁食?知不知道要问他有没有药物过敏史?知不知道做完检查要让他多喝水促进造影剂排泄?这些都不是小事,都是可能会出大事的环节。
第五条,知道饮食。
哎,这个太容易被忽略了。大家总觉得,吃个饭嘛,能有多大事儿。我给你讲个故事。有个肾衰的病人,家属心疼他,从家里炖了锅鸡汤,里面放了好多蘑菇、海带。送来的时候香气扑鼻。幸好被我们护士看到了,当场拦下。为什么?鸡汤,高钾;蘑菇,高钾;海带,高-钾!肾衰的病人排钾能力差,这一碗“爱心鸡汤”喝下去,高钾血症,分分钟就能让心脏停跳。
家属当时还很不理解,觉得我们不近人情。可我们有什么办法?我们必须替病人守住这条防线。糖尿病人的无糖餐,痛风病人的低嘌呤餐,肝病病人的低蛋白餐……每一种饮食医嘱背后,都是深刻的病理生理学知识。这哪是吃饭,这是治疗的一部分。
第六条,知道心理状态、家庭情况。
这是“八知道”里,最软,也最难的一条。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疾病的痛苦,是死亡的威胁。没有哪个病人住院的时候是开开心心的。他可能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她可能刚刚被诊断出癌症,觉得天都塌下来了。
你只看到他烦躁,不配合治疗。可你是否想过,他烦躁的背后,是对巨额医疗费的焦虑?你只看到她沉默寡言,以泪洗面。你是否知道,她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
护士这个词,一半是科学,一半是陪伴。有时候,你走进病房,不只是为了量血压、测体温。你可以坐下来,握着他的手,听他唠叨几句家常。你可以告诉他的家人,在哪里可以租到轮椅,哪个窗口可以办理医保。你的一次倾听,一句安慰,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可能比一支镇静剂更有效。我们治疗的是病,但我们面对的,是人。一个有喜怒哀乐、有家庭牵挂的,完整的人。
第七条,知道管道、皮肤情况。
这又是一个细节见真章的地方。胃管、尿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各种静脉置管……这些管道,是病人和外界连接的生命线。你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们。胃管在不在位?尿管通不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对不对?每一个细节,都是信号。
还有皮肤。一个长期卧首的病人,你如果想不到两小时给他翻一次身,用不了几天,他的尾骶部、脚后跟就会出现压疮。那不是一个普通的伤口,那是一个洞,会烂,会感染,会要了他的命。我们常说,一个科室的护理质量好不好,就去看他们病人的屁股。这话糙,但理不糙。一个干净、完整、没有压疮的皮肤,背后是护士无数次弯腰、翻身、擦洗的辛勤。
最后一条,知道风险评估、防范措施。
这是最高境界,是从被动执行到主动预防的升华。你的眼睛,要能看到拐角处的危险。这个病人刚做完手术,下地可能会头晕摔倒,那你就要在床边挂上“防跌倒”的警示牌,并且不厌其烦地告诉他和家属,第一次下床一定要有人扶。那个抑郁症的病人,情绪突然变得异常平静,甚至开始跟人“告别”,你就要立刻警觉,他是不是有自杀倾向?病房的窗户、卫生间的绳带,都成了潜在的危险源。
优秀的护士,不是等问题发生了再去解决,而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这种预见性,来源于你的知识、你的经验,更来源于你那颗时时刻刻为病人悬着的心。
这“八知道”,说起来简单,八句话而已。但要真正做到,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锤炼。它不是教条,它是我们这行安身立命的根本。它把我们从一个单纯的打针发药的操作者,变成了一个思考者、一个守护者、一个有温度的专业人士。
这八个字,刻在脑子里,融进血液里,才算对得起身上这件白大褂,对得起病人那一声充满信任的“护士”。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