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一提“大乾门国学堂”这几个字,我嘴里就泛起一股混合着廉价香薰和陈年普洱的古怪味道,紧接着就是心口一阵憋闷。那感觉,就像是被人硬生生灌下了一碗号称包治百病的“圣贤智慧”汤,结果发现里面全是商业勾兑的味精和鸡贼的合同陷阱。
今天,我不想谈什么“国学”的博大精深,也不想探讨什么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我只想,也必须,把“大乾门国学堂退费”这件让我恶心了大半年的事,掰开揉碎了,讲个明明白白。这不单单是为了我那几万块钱,更是为了一口气,为了所有被那扇描金的“大乾门”忽悠进去,又被无情踢出来的家长们。
一切都始于焦虑。是的,就是那种典型的、弥漫在一线城市空气里的,关于孩子未来的焦虑。我的孩子,活泼好动,在公立学校里算不上最拔尖的。我怕他输在起跑线上,更怕他被这个浮躁的时代磨平了棱角,变得不懂礼数、没有敬畏。就在这个时候,“大乾门国学堂”像一道金光,劈开了我的朋友圈。
他们的宣传册,做得比艺术馆的画册还精美。穿着飘逸汉服的孩子们,在古色古香的庭院里抚琴、下棋、诵读经典。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字眼,都在精准地搔刮我这种家长的痒处。“让孩子与圣贤为友”、“培养未来的君子与淑女”、“在经典的浸润中,找到内心的定力”。听听,多么诱人。
那个自称“林老师”的课程顾问,更是个中高手。她不急着推销课程,而是先跟你聊茶道,聊香道,聊为人父母的困惑。她会用一种悲天悯人的眼神看着你,告诉你,现代教育缺了“根”,而“大乾门”就是来为孩子们“寻根”的。在你被她营造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关怀感动得一塌糊涂时,她才不经意地拿出那份厚厚的合同和POS机。
“先交一年,优惠力度最大,也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
我脑子一热,刷了卡。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我的孩子,脱胎换骨,出口成章,浑身散发着“温润如玉”的光芒。
然而,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谓的“国学课”,不过是找了几个刚毕业的年轻人,穿着不合身的“汉服”,带着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弟子规》。孩子们根本不理解其中含义,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有一次我去接孩子,正好撞见一位老师在呵斥一个提问“为什么”的孩子:“圣贤说的,你背下来就是了,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哪里是启迪智慧,这分明是填鸭式的精神禁锢。
更离谱的是所谓的“六艺”课程。宣传中的“琴棋书画”,到了实际上,变成了几十个孩子围着一个老师弹一首永远弹不完的《小星星》,用最劣质的墨汁画一些歪歪扭扭的竹子。老师的更换频率,比翻书还快。今天还是教书法的张老师,下周就变成了教围棋的张老师。所谓的“名师”,大概只活在他们的宣传单页里。
这根本不是教育,这是一场打着“国学”幌子的商业包装秀。
我彻底清醒了。我决定退费。
而这,才是我真正噩梦的开始。
当我向当初那位温文尔雅的“林老师”提出退费申请时,她的脸上瞬间褪去了所有的悲天悯人,换上了一副标准化的、冷漠的公事公办表情。
“对不起,女士,合同里写得很清楚,课程开始后是不予退费的。”
“可你们的教学质量和宣传严重不符!这是欺骗!”我提高了音量。
“这是您主观的判断。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她开始跟我打太极,玩起了文字游戏。
从此,我踏上了一条漫长而屈辱的维权之路。我的人生,被硬生生塞进了一个叫“大乾门国学堂退费”的无限循环程序里。
打电话,永远是“相关负责人不在,我会为您转达”。 去校区,前台的姑娘永远用同一种微笑对你说“我们做不了主,您得联系总部”。 总部的电话?哦,那是一个永远打不通的号码。
我被拉进了一个家长维权群。群里有上百个和我一样遭遇的家长。我们每天在群里分享着各自失败的尝试,交换着那些被“踢皮球”的经历,互相打气,也一起咒骂。有的家长脾气火爆,直接冲到校区去理论,结果被保安“请”了出来。有的家长试图走法律途径,却发现合同条款被设计得天衣无缝,每一个字眼都是一个合同陷阱,让你有苦说不出。
钱,几万块钱,对很多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钱。但到了那个地步,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让人愤怒的是那种被愚弄、被欺骗、被蔑视的感觉。我们当初是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孩子未来的期许,把他们最宝贵的时间和我们的血汗钱交给了“大乾门”。而他们,却用最不堪的商业手段,把我们的信任踩在脚下,碾得粉碎。
他们贩卖的不是国学,他们贩卖的是家长的焦虑。他们构建的不是学堂,而是一个收割智商税的精美牢笼。所谓的“圣贤智慧”,在他们那里,不过是印在宣传单上用来圈钱的口号。
这场闹剧,最终以大部分家长的精疲力尽而告终。有少数特别执着的家长,通过媒体曝光或者不断地向有关部门投诉,拿回了一部分退款,但那过程,不亚于一场战争。而我,在耗费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后,也只拿到了一笔“出于人道主义”的、少得可怜的“补偿”。
现在,“大乾门国学堂”可能还在某个角落,用同样的话术,同样的套路,去收割下一批焦虑的家长。而我写下这些,就是想告诉每一个像我当初一样的人:
当你看到一个机构,把“文化”、“传统”、“智慧”这些宏大的词汇挂在嘴边,用精美的包装和动人的故事来打动你时,请务必多留一个心眼。扒开那层华丽的外衣,仔细看看它的内核,究竟是真正的教育,还是一门唯利是图的生意。
别让你的焦虑,成为他们收割的韭菜。
别让对孩子的爱,变成一张可以被肆意践踏的智商税缴费单。
至于“大乾门国学堂”?它在我心里,已经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个符号,一个关于欺骗、虚伪和商业原罪的,丑陋的符号。那扇门,我希望永远不会再有人满怀希望地推开。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