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被用来做某事”这个短语,一个看似简单,却能在你脑子里搅起一团浆糊的家伙。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种场景:想表达“这把刀是用来切水果的”,话到嘴边,脑子里却开始打架,is used to cut
?还是is used to cutting
?旁边还站着一个长得极像的双胞胎兄弟used to do
,时不时出来捣乱,让你彻底懵圈。
这感觉,我太懂了。就像站在一个三岔路口,三条路长得都差不多,但走错一条,意思就谬以千里。今天,咱们就把这团乱麻彻底解开,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去感受它们各自的“灵魂”。
我们先来把聚光灯打在今天的主角身上:be used to do something
。
你首先要抓住它的核心气质——冰冷的工具属性。
看到那个be
动词了吗?看到后面的used
(过去分词)了吗?这俩一结合,就是雷打不动的被动语态。它的主语,十有八九不是人,而是一个物。一个东西,它自己不会动,它被人类拿来,赋予了一个用途。
所以,这个结构的核心就是两个词:被动和用途。
你看到这把锤子了吗?它的宿命,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 is used to hit nails
(被用来敲钉子)。
这台电脑呢?它正 is being used to write this article
(被用来写这篇文章)。
那个不起眼的塑料瓶,在心灵手巧的人手里,can be used to make a flowerpot
(可以被用来做个花盆)。
你感觉到了吗?这里面没有任何感情色彩。锤子、电脑、塑料瓶,它们都是沉默的、没有生命的“工具人”。它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被用来做某事。这个to do
里面的to
,就是个不定式符号,指向一个动作,一个目的。纯粹,直接,不带一丝情感。
所以,下次当你想要描述一个东西的功用时,大胆地把 be used to do something
甩出来。记住,主语通常是“物”,动作是被动的,目的是明确的。
好了,现在麻烦来了。主角的“邪恶双胞胎”之一登场了,它就是 used to do something
。
你看它和主角长得多像?就差一个be
动词。但就是这个be
,天差地别。少了它,整个结构从被动的“工具”瞬间变成了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回忆杀”。
used to do
的意思是“过去常常做某事,但现在不了”。它的主语,一定是人(或者有生命的东西)。它谈论的不是“用途”,而是“曾经”。
I used to live in Shanghai.
(我曾经住在上海。)——现在不住了,那段日子已经成了过去。这是一种带着时间尘埃的陈述。She used to have long hair.
(她过去是长头发。)——言下之意,现在是短发了。照片里的那个长发姑娘,已经是回忆里的人。We used to be best friends.
(我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这句话说出来,空气里都弥漫着一丝伤感和无奈。现在呢?可能已经形同陌路。看到了吗?used to do
是一台时光机,它带你回到过去,看一看那些已经消失的习惯和状态。它是有温度的,是属于个人记忆的。
现在,把这两个放在一起对比一下,感受那种强烈的反差:
This knife is used to cut bread.
(这把刀是用来切面包的。) —— 冰冷的工具,描述用途。I used to cut bread with this knife.
(我过去常常用这把刀切面包。) —— 温热的回忆,描述曾经的习惯(可能现在不用了,或者换了把新刀)。一个讲“物”,一个讲“人”。一个讲“功能”,一个讲“过往”。少了那个be
,灵魂都换了。
如果说used to do
是公开的对手,那 be used to doing something
就是潜伏在身边的间谍,杀伤力最大。
你看,它把be
动词又给加回来了,但它偷偷把后面的do
变成了doing
(动名词)。就这么一点小小的改动,意思又是一个急转弯。
be used to doing something
的意思是“习惯于做某事”。它描述的不是工具的用途,也不是过去的习惯,而是主语当前的一种状态,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
这里的to
,不再是表示目的的不定式符号,而是一个介词!介词后面,天经地义要跟名词或者动名词(-ing形式)。所以这里的doing
是必须的。
它的主语,也必须是人(或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它在谈论一种“习惯了”的感觉。
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他习惯早起了。)—— 早起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融入日常的节奏。这是一种适应后的状态。As a southerner, I'm not used to the dry weather in the north.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不习惯北方的干燥天气。)—— 我的身体和心理都还没有适应这种环境,感到不舒服。After working three years of night shifts, she was finally used to sleeping during the day.
(上了三年夜班后,她总算习惯白天睡觉了。)—— 这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的最终结果。你感受到了吗?be used to doing
带着一种温热的皮肤触感。它关乎一个人的感受,一种与环境、与新习惯磨合后的结果。
我知道,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还是有点晕。别急,我们来个最粗暴直接的对比:
| 句式结构 | 核心含义 | 主语通常是? | 关键词 | 气质/感觉 |
| :--- | :--- | :--- | :--- | :--- |
| be used to do sth
| 被用来做某事 | 物 | 用途、被动 | 冰冷的工具感 |
| used to do sth
| 过去常常做某事 | 人 | 曾经、回忆 | 时光流逝的怀旧感 |
| be used to doing sth
| 习惯于做某事 | 人 | 习惯、适应 | 融入身体的熟悉感 |
现在,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把刀是用来切水果的。”
主语是“刀”(物),描述的是它的“用途”,是被动发生的。好了,答案已经自己跳出来了:This knife is used to cut fruit.
语法规则搞清楚了,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在真实世界里,人们是不是真的整天把be used to do
挂在嘴边?
不一定。
语言是活的,它追求的是效率和自然。在日常口语中,对于“被用来做某事”这个意思,你更常听到的是更简洁、更直接的表达。
比如,你想说“这个APP是用来点外卖的”。
最标准的语法表达是:This app is used to order food delivery.
没毛病,满分作文。
但一个老外朋友可能随口就说:
* This app is for ordering food delivery.
(这个app是为了点外卖的。) —— 用 be for + doing
,超级常见,超级地道。
* You use this app to order food delivery.
(你用这个app来点外卖。) —— 直接把“被动”换成“主动”,用“你”或“人们”作主语,反而更符合口语习惯。
* What's this for?
It's for ordering food.
(这是干嘛的?点外卖的。) —— 在对话中,直接用for
来回答。
再比如,你想表达更书面、更正式的“用途”,你还可以升级你的词汇库:
This machine is employed to separate different materials.
(这台机器被用于分离不同材料。) —— be employed to do
,比use
稍微正式一点。The funds will be utilized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这些资金将被用于研发。) —— be utilized for
,utilize
是“利用”,比use
更强调有效、充分地使用,非常书面化。The device serves the purpose of monitoring air quality.
(该设备用于监测空气质量。) —— serve the purpose of
,即“服务于……的目的”,听起来就很有科技说明书的味道。所以,你看,学英语最忌讳的就是抱着一个句式啃到死。be used to do
是你的基石,是你必须掌握的底层逻辑。但在此之上,你要学会根据语境,像切换皮肤一样,换上更贴切、更自然的表达。
语言不是公式,它是有体温的,是流动的,是活生生的。理解了那个“冰冷的工具”、“泛黄的回忆”和“温热的习惯”之后,这三个短语在你眼里,就不再是面目模糊的符号了,而是三个性格迥异、各有故事的朋友。下次再遇到它们,你一定能一眼认出谁是谁。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