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在CBD窗明几净的咖啡馆里,他,或者她,穿着剪裁过度的西装,或者一身Lululemon,明明说着中文,却总要在句子里,像撒芝麻一样,喷溅出一些英文单词。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碗本该清爽的阳春面,被硬生生浇上了一勺隔夜的肉酱,瞬间变得油腻起来。
这不是Chinglish,别搞混了。Chinglish是语法和词汇的误用,带着一种笨拙的可爱,像学步的孩童。而我说的这种油腻的英语,是一种精心打扮过的,涂满发胶的,自以为是的语言怪物。它是一种社交货币,一种身份表演,一种在精神上给自己穿上的紧身衣。
我曾经亲眼目睹过一场“巅峰对决”。星巴克里,两个男人,我们姑且称他们为Tony和David,正在进行一场看似高端的商业会谈。
“So, Tony,” David先发制人,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MacBook的触控板上优雅地滑动,“关于这个new project,我们的核心抓手是什么?我觉得我们首先要align一下彼此的perception。”
Tony推了推鼻梁上的无框眼镜,嘴角挂着一抹“我全懂”的微笑,慢悠悠地回答:“David,你的这个concern我get到了。Basically,我的想法是,我们不能只看surface,要deep dive下去,找到用户的真正pain point。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的methodology来empower我们的target audience。”
我的天。我当时手里的冰美式差点没拿稳。
抓手。Align。Pain point。Empower。这些词,就像一群嗡嗡作响的苍蝇,盘旋在那两杯价值四十块的咖啡上空。它们单个看,都是正经词汇,可一旦被他们以那种特定的、字正腔圆又带着一丝刻意拖长音的语调说出来,就立刻被注入了一股油滑的灵魂。
这种油腻的英语,其精髓并不在于英文本身,而在于“秀”的姿态。它是一种语言上的仰卧起坐,每一次中英切换,都是在炫耀自己并不存在的腹肌。
它的使用者,往往不是真正的海外精英,也不是ABC。真正长期在海外生活的人,他们的语言切换是自然的,是无意识的,是为了表达得更精确。比如某个概念中文里没有对应的词,或者某个英文词的情感色彩更贴切。但“油腻英语”的使用者,他们的切换,是表演性的,是策略性的。每一个英文词,都是一枚勋章,企图证明:“你看,我跟你们不一样,我是国际化的,我是精英。”
这种语言风格的重灾区,无疑是互联网、金融和咨询行业。你打开他们的邮件,就像打开了一个语言的潘多拉魔盒。
“Hi all, Pls kindly be noted, F.Y.I. 我们下周的weekly meeting需要review一下这个deck,大家把自己的part update一下,我们重点拉齐一下颗粒度,确保信息fully synced。这个case的owner是Anna,有任何issue可以直接跟她touch base,或者在群里shout out。Thanks all. Best regards.”
读完这段话,我感觉自己刚吃完一整个炸鸡桶,连指尖都泛着油光。颗粒度,拉齐,赋能,闭环,这些被翻译得不伦不类的中文词汇,和那些英文黑话媾和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油腻结界”。在这个结界里,他们互相确认眼神,感觉自己正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但实际上呢?他们可能只是在讨论一个PPT的字体大小。
这种油腻感,还体现在一种拙劣的口音模仿上。有些人,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北京胡同串子,或者上海弄堂长大的囡囡,一开口说英语,非要把每个“r”都卷得像一条响尾蛇。那不是标准的美音,而是一种想象中的、戏剧化的“精英口音”。每一个单词都像是从模具里刻出来的,完美,但毫无生气,充满了塑料感。听他们说话,你总感觉他们下一秒就要从背后掏出一份哈佛的假文凭。
更有甚者,将这种油腻感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发个朋友圈,配图是健身房的自拍,文案必须是:“Sweat is fat crying. #NoPainNoGain #FitnessLife #KeepMoving”。明明是在国贸楼下吃了碗兰州拉面,非要说成是“Quick lunch break, recharging with some authentic hand-pulled noodles. #Foodie #WorkLifeBalance”。
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自卑和身份焦虑。他们渴望被承认,渴望挤进某个想象中的“上流圈层”。英语,或者说这种被改造过的、符号化的“油腻英语”,就成了他们最廉价,也最直接的入场券。它像一件租来的晚礼服,虽然不合身,但至少在灯光下看起来很唬人。
他们不是在说话,他们是在构建人设。一个毕业于不存在的常春藤分校、热爱CrossFit、周末会去brunch、年薪百万、永远在看下一个风口的人设。
然而,这种表演是脆弱的。当真正需要用英语进行深度交流和思考时,这种语言泡沫就会瞬间破裂。那些只会说“awesome”、“amazing”、“perfect”的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会卡壳,最后只能用一句“你懂我意思吧?”来尴尬收场。他们掌握的,只是词汇的二手市场,是语言的空壳,而不是思想的利器。
真正令人敬佩的,是那些语言朴实,但逻辑清晰、观点独到的人。他们可能说话夹杂着浓重的方言,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他们不需要用一堆buzzword来包装自己,因为他们的能力和自信,就是最硬的“抓手”。
说到底,语言是用来沟通的,不是用来隔阂的。当你用一堆别人听不懂的黑话,沾沾自喜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时,你并没有变得更高级,你只是变得更孤独。
所以,下次当你再听到有人说“我们来brainstorming一下,找一下这个方案的leverage点”时,别慌。你只需要微笑着看着他,然后用最纯正的中文,一字一句地问:“哥们儿,能说人话吗?”
那一刻,你可能会看到他脸上那层厚厚的油,瞬间裂开了一条缝。而那条缝里透出的,不是什么精英的光芒,只是一丝无处安放的,尴尬的,或许还有点可怜的慌张。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