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九月的风,总带点萧杀。对于一头扎进研究生院的我们来说,这份萧杀不是来自秋意,而是来自四个字: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
这玩意儿,就像一个都市传说。每年,它都会准时降临,把成千上万的高材生卷入一个持续整整四天四夜,不,是96个小时的、由咖啡因、肾上腺素和海量文献构成的异次元空间。你问我那是什么感觉?这么说吧,等你从里面爬出来,恍如隔世,看到太阳会觉得刺眼,觉得周遭的一切都慢得像是在放电影。
别被“数学建模”这四个字骗了。它听起来那么学术,那么高冷,好像是一群天才在白板前优雅地推演公式,灵光一闪,宇宙的奥秘就此揭开。
拉倒吧。
真实的数模竞赛,更像是一场生存挑战,一间开在象牙塔里的压力测试房。赛前,你会看到校园论坛里各种“大神求带”的帖子满天飞,三个素未谋面的人,可能因为一句“我会编程”或者“我PPT做得贼快”,就在两天之内迅速组成一个“生死与共”的革命小组。大家互相打量,眼神里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以及对猪队友的深深恐惧。
然后,比赛开始的那个瞬间。当题目文档下载下来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死寂。然后是键盘的爆裂声。
那题目,哦,我的老天鹅。它从来不会是你想象的样子。什么“城市交通流量优化”、“疫情传播模型预测”、“全球供应链风险评估”……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面目狰狞的怪兽,你甚至不知道该从它的哪条腿开始下口。这时候,团队里的第一次思想碰撞,或者说,第一次龟裂,就出现了。
一个团队,通常是标配三个人。一个负责建模的,我们尊称他为“模型哥”或“理论大师”。他负责仰望星空,从浩如烟海的文献里找到那个最合适的模型,可能是神经网络,可能是蒙特卡洛,也可能是什么你听都没听说过的偏微分方程。他的嘴里总是念念有词,什么“降维”、“拟合”、“鲁棒性”,仿佛掌握了某种神秘的咒语。
一个负责编程实现的,俗称“码农”或“代码侠”。他是将模型大师的咒语转化为现实世界的魔法师。他的战场在PyCharm或者MATLAB里,他的敌人是无尽的Bug和永远不收敛的迭代。比赛过半的时候,你总能看到他双眼无神,头发凌乱,对着屏幕喃喃自语:“不对啊,这结果怎么可能是负的?”
还有一个,就是负责写作的,也就是我这种角色。听起来最轻松?呵呵。我们的任务是把前面两位神仙那些凡人无法理解的语言,翻译成评委能看懂的人话,并且要包装得像一篇顶刊论文。我们要负责摘要的每一个字眼,要为一张图的配色吵上半天,要在最后关头把几十页的Word文档调得一丝不苟。我们是整个团队的翻译官、裱糊匠和最后的守门员。
这96个小时,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极限的极致探索。第一天,大家意气风发,讨论声此起彼伏,白板上画满了天马行空的框图。第二天,分歧开始出现,争吵、妥协,空气中弥漫着泡面和焦虑混合的味道。第三天,是真正的“地狱时刻”。无数个团队会在这天推翻自己之前的全部心血,因为发现模型走进了死胡同,或者数据处理出了致命偏差。那种绝望,足以让一个壮汉在凌晨四点的实验室里哭出声来。
通宵?那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你会发现,凌晨三点的校园,灯火通明的绝对不止你们一个实验室。你会看到有人在楼道里一边刷牙一边用笔记本看代码,也会看到有人为了一个算法的细节争得面红耳赤,下一秒又一起分食一桶全家桶。那种氛围,很奇妙。大家都是竞争对手,却又像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共同对抗着那个叫做“Deadline”的终极BOSS。
我永远记得那个凌晨五点。我们团队的“代码侠”,在连续调试了十几个小时后,终于让模型跑出了一个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结果。他没有欢呼,只是默默地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微亮的天际线,点燃了一根烟。那一刻,我们谁都没说话。那种从地狱爬回人间的疲惫和狂喜,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而我,作为写手,则要立刻把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用最华丽的辞藻包装起来。什么“本模型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内心其实在咆哮:鬼知道它优越在哪!能跑出结果已经是上帝保佑了!
最后的几个小时,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格式调整,图片插入,参考文献,摘要查重……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按下提交按钮的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你会感觉身体被掏空,灵魂被抽干了,只剩下一具靠咖啡因续命的躯壳。然后,就是长达数十个小时的昏睡。
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它到底给了我们什么?一个奖项?一次履历上的加分?
是,但远不止这些。
它让你真真切切地理解了什么叫团队合作。不是那种客客气气的“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在高压下,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高效沟通、争吵、妥协,并最终达成共识。它让你学会了如何在信息极其有限、时间极其紧迫的情况下,快速学习一个全新的领域,并给出一个像样的解决方案。这不就是未来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每天都要面对的真实场景吗?
它更是一次彻底的自我认知。你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多么贫乏,思维方式是多么固化。你也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潜力远比想象中要大,原来自己真的可以为了一个目标,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并最终把它啃下来。
所以,当有人问我,要不要去参加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
我会告诉他,如果你想安安稳稳地度过研究生生涯,千万别碰它。但如果你想用96个小时,去换一次脱胎换骨的成长,去结识一帮能在凌晨四点陪你一起骂娘、一起啃代码的过命兄弟,去体验一次将理论知识砸向现实问题的酣畅淋漓……
那么,去吧。
准备好你的咖啡、你的肝,以及一颗强大的心脏。当你在那个秋夜里,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代码和数据,闻着空气中熟悉的泡面味,你会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
这是一场献给青春的,盛大而残酷的祭典。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