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一提这五个字,我估计不少刚入行的朋友头都大了。公式?就那么一个,扔给你,谁都会背。什么 定额人工费 = 工程量 × 定额人工费单价,或者再复杂点,牵扯到工日的,定额人工费 = 定额基价中的人工费 + 其他人工费。看起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个一加一等于二似的。
可你要是真这么想,那你可就栽了。这玩意儿,压根就不是个纯粹的数学题,它是个玄学,是门手艺,甚至有时候,是一场心理战。
你以为拿着图纸,对着电脑,把这个量输进去,那个单价乘一下,叮,一个数字出来了,这活'儿就干完了?天真。我告诉你,从图纸上那个小小的数字,到最后打到工人王师傅银行卡里的那笔钱,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每一里路都埋着坑。
工程量,这不就是算量吗?小学数学。但问题是,谁来算?怎么算?标准是啥?
你对着蓝图,一笔一划,兢兢去抠。这个墙垛要不要扣减,那个构造柱要不要并入,地下的承台和地梁接头的地方,那点混凝土,你到底是给梁还是给承台?图纸上那根线,它到底是算墙还是算梁,能吵半天。审计能拿着放大镜跟你在这儿磨叽一个礼拜。
这还只是“纸上谈兵”。到了现场,那才叫一个精彩。设计变更了,一张纸飘过来,这边墙加厚十公分,那边多开一个洞。你算还是不算?现场签证呢?施工队为了方便,把一个大料场分成了两个小料场,多出来的场内二次搬运,这个人工费,你给不给?甲方代表嘴一撇,“这是你们施工组织的问题”,施工单位脸一横,“图纸上没画停车场,我车停哪儿?”。
你看,工程量这三个字,背后全是活生生的人,是汗水,是争吵,是扯皮。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它是动态的,是正在发生的故事。算不对,算不准,后面的所有东西,都白搭。
定额,这玩意儿是啥?说白了,就是一本“武功秘籍”。国家或者地方,请了一帮老专家,根据“当年”的平均施工水平、平均的工具、平均的工人技术,给你编好的一本书。告诉你,砌一立方米砖墙,需要多少个工日;浇一立方米混凝土,又需要多少个工日。
它是个“平均数”,是个“历史数据”。
问题就出在这儿。你现在用的工具,还是二十年前的吗?你现在工人的手艺,跟老师傅一样吗?现场的施工条件,跟定额假设的理想环境一样吗?脚手架搭得乱七八-糟,材料堆得老远,工人光走路就得费半天劲,这多出来的人工,定额管吗?
所以,“套定额”,绝对不是无脑地复制粘贴。你得会“翻译”,会“变通”。
比如,定额里说的是用某种小型机械,但你现场用的是更先进的大型机械,效率高了,人工省了,这时候你就得琢磨怎么 换算。反过来,你本该用机械,结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只能靠人背肩扛,那人工消耗蹭蹭往上涨,你是不是得想办法在签证里把这块补回来?
还有,定额分好多专业,土建的、安装的、市政的、园林的……你一个项目里,经常是交叉作业。张冠李戴,套错了子目,那差别可就大了去了。审预算的时候,人家一眼就给你揪出来,轻则打回重做,重则直接给你核减掉一大笔钱,你哭都没地方哭去。
所以,别把定额当圣经,它只是个拐杖,最多是个参考地图。真正的路,还得你自己去现场一步一步量出来。
如果说工程量和定额是技术活儿,那 人工单价 这玩意儿,就是赤裸裸的市场搏杀了。
定额里会给你一个 人工单价,比如,XX省综合工日单价:80元/工日。
你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想笑?八十块钱一天,现在你去工地问问,别说大工了,你找个小工试试?递个砖、扛个水泥,哪个师傅低于两三百块钱会搭理你?
定额里的那个人工单价,说句不好听的,它就是个“计划经济的幽灵”。它是个指导价,是个基数,是个为了让整个计价体系能够运转起来的“理论值”。它根本、完全、彻底地脱离了市场!
那实际工作中,我们用什么?
这里就冒出来几个关键概念:信息价(或称市场指导价)、人工费指数、以及最终的 市场价。
信息价 是各地造价管理部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发布的,它更贴近市场,是对定额单价的一个补充和调整。但它也有滞后性,这个月发布的价格,可能反映的是上个季度的行情。市场瞬息万变,等等它,黄花菜都凉了。
人工费指数 呢,就是一个调整系数。用定额人工费,乘以这个指数,得出一个更接近市场的价格。这是一种宏观调控,但同样,不够精准。
所以,最终,你真正要面对的,是血淋淋的 市场价。
你在投标的时候,怎么报人工费?你得去劳务市场打听,得问包工头,得看最近几个项目的结算。你报高了,中标无望;报低了,中了标就是个坑,干一个项目亏掉底裤。这就是博弈。
你在做成本测算的时候,更是不能只看定额。你得把工人的工资、管理费、保险、过年过节的福利,甚至还得把那几个刺头三天两头闹情绪的误工都考虑进去。这才是你口袋里真正要掏出去的钱。
所以,算定额人工费,你脑子里必须有两本账。一本是“面子”,是给甲方、给审计看的,严格按照定额、文件、合同来,一板一眼,有理有据。另一本是“里子”,是你自己项目部内部的真实成本账,这里面充满了变数、风险和人情世故。
定额人工费算的是“应然”,而你最终支付的是“实然”。搞清楚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你能在这个行业里活下去的关键。
别再问“定-额-人-工-费-怎-么-算”这种傻问题了。
你应该问:我的项目在哪里?用的是哪一年的定额?当地的人工费调整文件是怎么规定的?现在的市场行情怎么样?施工队靠不靠谱?甲方好不好说话?
当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才算真正摸到了这扇门的门把手。
记住,公式永远是死的,它解决不了工地上的千变万化。那个最终的数字,不是在电脑上敲出来的,而是在谈判桌上吵出来的,是在工地上磨出来的,是用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王师傅、李师傅的汗水换出来的。
这里面,有技术,有经济,但更多的,是人情,是江湖。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