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来“强迫”这词儿,总带着股子无奈,甚至,有点儿心酸。你想,人生在世,谁没被“强迫”过那么一两回?小到早起上学,大到选择人生方向,甚至只是被硬塞了一碗不爱吃的青菜。那滋味,可不好受。尤其当这股“强迫”劲儿,跟语言学习扯上关系的时候,哎哟,那感觉,简直是苦涩。
就拿咱们的母语是中文,要学英语这事儿来说吧,多少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在一种半推半就、甚至是被推着走的状态下,磕磕绊绊地踏上这条路的。你问我“强迫”用英语怎么说?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有force,最直接,最普遍,也最符合咱们日常语境里那种“不得不”的无奈。比如,“他强迫我学英语。”——“He forced me to learn English.” 多么直白,多么不带修饰,就像一记硬邦FIST,直捣你胸口。这个词,力量感特别强,常常暗示着违背意愿,带有不情愿的色彩。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比如说,大冬天,爸妈非要你多穿秋裤,他们就是在forcing you to wear more clothes。那种“为你好”的,带点儿命令式的,也算得上是force。
但“强迫”这词儿,它不是扁平的,它有深度,有层次,不是一个force就能完全概括的。有时候,那种“强迫”是带着某种义务或者社会压力的。这时候,或许用compel更精准。这个词,通常指通过法律、权威、责任感或强大的外部压力,使得某人不得不做某事。比如,法律强迫公民纳税——“The law compels citizens to pay taxes.” 或者,情况所迫,你不得不承认某个事实——“Circumstances compelled him to admit the truth.” 听起来是不是比force更正式,也更带有宿命感?不是单纯的“推搡”,而是“裹挟”,是“不能不从”。咱们学英语,很多时候不就是被“前途”二字compelled着,被“升职加薪”的诱惑compelled着,被“跟国际接轨”的宏大叙事compelled着吗?那可不是谁拿着鞭子抽你,是你自己心里那根弦,紧绷着,让你动弹不得。
再深究一层,有些“强迫”呢,是带着“施加压力,要求顺从”的意味,这时候用oblige就挺有意思了。它更强调一种责任、义务或礼貌上的要求。比如,我欠了你人情,所以不得不帮你——“I am obliged to help you.” 或者,公司强迫所有员工参加培训——“The company obliged all employees to attend the training.” 这里的“强迫”带有规章制度的约束,或者人情世故的牵绊。你想,学校里,老师说:“这次英语演讲比赛,所有人都得参加!”你心底虽有一万个不愿意,但一句“没办法,老师要求的嘛”,就把自己给“obliged”了。那种带有“顺应,迎合”的意味,又不同于force的对抗性。
还有个词,coerce,这可就厉害了,它带有明显的“胁迫、威逼”的色彩,往往通过威胁、暴力或恐吓来使人就范。比如说,用暴力强迫某人承认——“to coerce someone into confessing by violence.” 学习英语,倒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可想想那些因为英语不好,在面试中屡屡碰壁,在职场上处处受限,甚至被HR或领导“暗示”着去报班、去考证,不然就影响发展……这不就是一种软性的coerce吗?不考雅思托福,出国梦就碎了;不拿四六级证书,毕业都成问题。这难道不是一种隐形的“胁迫”?逼得你没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啃那些生涩的单词和语法。
甚至,最简单的,我们也可以用make someone do something。比如,“我的老师让我多练习口语。”——“My teacher made me practice speaking more.” 这里的make,虽然看起来不如force那么强硬,但同样表达了“使某人做某事”的强制性。它更像是一种主观上的驱动,可能是命令,也可能是诱导,但结果都是你最终做了。这种“make”,在亲子教育中尤其常见。妈妈让我背单词,爸爸让我读课文,那种温和却不容置疑的“让”,同样是一种“强迫”,只是披上了一层温柔的外衣,让你觉得,哦,这是为我好。可心里呢,还是有一百个不愿意。
我清楚记得,小学那会儿,每天放学回家,我妈就跟变戏法似的掏出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英语单词。她倒不吼不叫,就那么笑眯眯地坐在我旁边,用手指着,一个一个地考。我稍微一走神,她那眼神,虽然没发火,可那意思,分明就是“没得商量,背完才能玩儿!”那时候我就想,这英语是啥呀,为啥非要逼着我学?看着窗外小伙伴撒欢儿地跑,我心里那个猫挠啊,简直是五内俱焚。她没用forceful的言辞,没用coerceive的手段,可那股无形的力量,不就是compelling我,making me sit there,obliging me to churn out那些音节吗?
长大了,到了大学,英语更是像一个如影随形的幽灵。四级没过,你就是班级的“拖油瓶”,考研英语不过线,一切努力都白搭。那时候,哪还有什么兴趣不兴趣可言?完全就是被那种“必须过关”的焦虑感强迫着,不得不去上那些枯燥的辅导班,背那些连自己都觉得毫无意义的语法规则。图书馆里,你随处可见那些皱着眉头的面孔,他们对着英语书,眼里没有一丝光亮,只有那种被逼到墙角的绝望和麻木。我甚至见过有人因为一连几次没过四级,哭得稀里哗啦,感觉天都塌了。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深刻的强迫?
再看职场,外企面试,英语是基本门槛;晋升,往往也跟你的英语水平挂钩。以前,我总觉得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可真到了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那些被强迫着背下来的单词,那些被强迫着做的阅读理解,根本不够用。开口说话,舌头打结,听老外巴拉巴拉一通,耳朵里跟灌了铅似的,什么也听不懂。那种挫败感,又反过来强迫着你,下班后去报个英语角,下载个APP,硬着头皮去听去练。这是一种更复杂的“强迫”,它不再是外部的直接压力,而是内化为一种自我要求,一种不愿落后的自我驱使,但其根源,仍旧是外部环境的无形施压。
所以你看,一个小小的“强迫”,用英语来说,可以有force的直接与粗暴,有compel的宏大与宿命,有oblige的规矩与人情,也有coerce的威逼与恐吓,更有make someone do something的润物无声却同样坚定。这些词,每一个都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强迫”这个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侧面,也反映了我们学习英语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妥协。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学习,从来都不是被强迫的。真正的进步,一定是来源于内心的驱动,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新事物新世界的好奇。可现实呢,往往逼着你不得不去强迫自己。我们这一代人,多少都是在“强迫”和“被强迫”的夹缝中,摸爬滚打着走过来的。从最初对英语的抵触,到后来的麻木,再到为了生存、为了发展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
现在,我再回过头来看“强迫用英语怎么说”这个问题,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在问一个翻译,它更像是在问一种经验,一种情感,一种我们集体经历过的,带点儿苦涩却又无可奈何的时代烙印。那些强迫着你背诵的单词,那些强迫着你理解的语法,它们或许没有让你立刻爱上英语,甚至让你一度厌恶,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的的确确构成了你语言能力的基石,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发现,哎,原来我也能听懂一句,也能说出一句。这,或许就是“强迫”这东西,最矛盾也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吧。它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斩断你的兴趣,也可能在无形中为你劈开一条路。但如果可以选,我还是希望,未来的孩子们,能少一些被强制的经历,多一些发自内心的热爱。那种由内而外的驱动,才是真正可持续、有生命力的。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