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嘿,如果你还在屏幕前,那咱们就算有缘。我叫李明,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大学生,在南京大学,一个听起来就很“硬核”的学校里,读着英语专业。嗯,你没听错,就是那个听起来有点“虚”的专业,学了四年,好像也没练出什么“绝世武功”,顶多就是能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给念得像模像样,或者跟老外扯皮的时候不至于脸红。
当初报英语,说实话,挺迷茫的。高考完,什么都不懂,就觉得“英语”这玩意儿,将来总有用的吧?听着好像挺“高大上”,能出国,能当翻译,总之,比当年我妈给我规划的“考公务员,稳定一辈子”要酷炫多了。所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进来了。
刚开始,确实是有点“懵”。以为进了英语系,每天就是听着美剧,聊着八卦,然后就能出口成章。现实呢?艰涩的语法点,啃不动的文学名著,背到怀疑人生的单词……感觉自己就像个苦力,在语言的海洋里刨啊刨,却总也刨不到想要的宝藏。那时候,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身边那些看起来“神乎其神”的学霸,他们是怎么做到对付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的?我呢?我就是那个每天对着电脑屏幕,一遍又一遍地回放BBC新闻,试图捕捉每一个发音,却还是会时不时冒出一两个“错别字”的普通人。
不过,“混”也有“混”的好处。就是因为不像那些“学神”一样,每天只想着刷分,我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瞎折腾”。除了课本上的东西,我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资源。YouTube上的各种科普频道,TED Talks,播客(Podcast),还有那些外国的论坛和社区。我发现,语言不仅仅是考试的工具,它更像是一扇门,推开它,就能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我记得有一次,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看了一个关于宇宙大爆炸的科普视频。那个视频里,讲解员的语速快得飞起,专业术语也一大堆。我一边查词典,一边反复暂停,最后,虽然没能完全听懂每一个字,但那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兴奋感,新知识涌入大脑的奇妙感觉,真的让我觉得,这四年,没白来。语言,是连接这一切的桥梁,哪怕它一开始,只是咿咿呀呀的学语。
当然,文学也是我绕不开的一道坎。刚开始看《傲慢与偏见》,我几乎是要抓狂的,那些老派的表达,那些繁复的礼仪,让我觉得跟我的生活离得太远了。但后来,我试着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情感,去体会简·奥斯汀那种不动声色的讽刺,慢慢地,我开始“品”出味道来了。语言,不仅仅是词语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思想的流动。现在,我偶尔会翻翻村上春树,虽然他的日文原文我也看不懂,但英文译本也能让我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孤独和疏离感。翻译,这门学问,真的太有意思了,它让我看到,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言里,可以有多少种表达方式。
我不是那种“考霸”,四六级考过也就过了,GPA也只是中等偏上。但我敢说,我在“玩”英语这件事上,投入了足够多的热情。我参加过学校的英语辩论社,虽然每次辩论完,都感觉脑细胞死了一大片,但那种在压力下快速组织语言,精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真的是一点一点磨出来的。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过程,那个挑战自我的过程。我也曾尝试写过一些英文博客,记录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囧事”,虽然没什么人看,但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梳理和输出。
我一直觉得,英语学习,最怕的就是“闭门造车”。你天天对着课本,考过了四六级,出了国,或者要跟外国人交流,结果一张嘴,还是结结巴巴,说不清楚。所以我一直在寻找各种“实战”的机会。参加线上的英语角,跟外国朋友瞎聊,看美剧不看字幕(虽然大部分时间在猜),甚至尝试用英语来思考。刚开始很难,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脑子里想的明明是中文,要把它变成英文,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但慢慢地,你会发现,思维的方式在悄悄改变。
我还有个习惯,就是“摘抄”。看到一句特别喜欢的英文,或者某个特别形象的表达,就会记下来。有时候是一句电影台词,有时候是一篇美文的开头,有时候是某个新闻报道里特别精准的描述。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埋在我的心里,时不时地,它们就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冒出来,帮我丰富我的语言库,提升我的表达力。“润物细无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当然,我不是那种“万能”的英语人才。我的口语,有时候还是会卡壳,尤其是在面对陌生话题的时候。我的听力,遇到语速太快的,还是会漏掉很多信息。我的写作,也写不出那种“惊艳四座”的华丽辞藻。但我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现在做的,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下去。
有人问我,学英语有什么用?我可能会说,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精彩的世界。它让我认识了更多有趣的人。它让我有机会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它让我不再害怕与世界对话。它让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能拥有更广阔的可能性。
四年大学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英语专业,我不敢说我“精通”,我更像是一个“好学的学生”,一个“爱玩儿的实践者”。我依然会在某个深夜,对着电脑屏幕,听着一段听不懂的英文,然后慢慢地,一点点地去理解。我依然会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翻开一本英文原版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
我不是什么“天才”,也不是什么“学霸”,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个热爱英语,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普通人。我享受这个过程,享受每一次“卡壳”后的顿悟,享受每一次“听懂”后的惊喜。这就是我,一个正在路上的英语学习者,也是一个渴望用语言连接世界,并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的追梦人。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的英语,也会在这样的探索中,一点点地,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有力。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