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啊,每每提起中国政法大学,脑海里总会闪现那棵老槐树,枝繁叶茂,夏天的时候,阳光都得小心翼翼地穿过它的叶子,斑驳地洒在地面上。那棵树,仿佛就是法大的一个象征,见证了无数个日夜,也见证了无数法学生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
说实话,我跟法大,没啥直接关系。但我的朋友,老张,就在那里。他是个典型的“法学生”,穿着打扮永远都是那么得体,西装革履,一丝不苟,说话也喜欢拽文嚼字,动不动就“依据”、“根据”、“基于”。一开始,我确实有点受不了他,觉得他太“装”,太“官僚”了。
后来,我才慢慢理解,这或许是法大赋予他们的某种气质,一种对法律的敬畏,对规则的尊重,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想想也是,能考进法大的,哪个不是学霸啊?哪个不是怀揣着理想的年轻人啊?他们都想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卫士”,都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改变世界,虽然,现实往往是骨感的。
法大,坐落在北京,这本身就自带光环。首都嘛,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资源集中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学术氛围,听到各种各样的讲座,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大咖”。据说,他们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惊人,每次去图书馆,都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一样,充满了求知欲。
老张跟我说,法大的课程,可不是光背书那么简单。他们要分析案例,辩论,模拟法庭,甚至要参与到实践当中去。他曾经跟着老师,去基层实习,去法院旁听,去律师事务所帮忙。他说,只有真正接触了社会,你才能明白,法律不仅仅是条文,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充满挑战的。
当然,法大的生活,也充满了竞争。同学之间,比成绩,比实习机会,比未来的出路。压力可想而知。但老张说,这种竞争,也促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他们会在图书馆里挑灯夜战,他们会在自习室里反复推敲,他们会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我有时候也会想,法大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还是懂得变通,适应社会的“精英”?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他们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既要了解法律的严谨,也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我觉得,法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你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在这里碰撞,交流,争论,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多元化,也让法大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
老张毕业以后,进入了一家律所。我知道,他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挑战。但他骨子里那种对法律的信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这也许就是法大赋予他的,也是所有法大学生所共有的。
每次听到“法大”这两个字,我都会想起老张,想起那棵老槐树,想起法大校园里充满青春气息的年轻人。他们,代表着一种希望,代表着一种力量,也代表着对未来的憧憬。
法大,不仅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一种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也许,这就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吧。我虽然不是法大的学生,但我对它,始终怀着一份敬意。或许,每一个从法大走出来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但同时也充满意义的道路。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个社会的底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