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一提到精益六西格玛,我脑子里冒出来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统计学图表,也不是一堆穿着各色“腰带”的大师们故作高深的样子。
不,完全不是。
我看到的,是一间乱得像被轰炸过的车间。零件、工具、半成品,毫无章法地堆在地上,工人们像没头苍蝇一样,为了找一个扳手能跑遍半个厂房。我还看到,一个办公室里,一份文件从递交到最终审批,需要盖上十几个章,在不同部门之间漂流整整两个星期,而真正花在“处理”这件事上的时间,可能连半小时都不到。
这就是现实。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那种让人抓狂、却又习以为常的混乱和低效。
而精益六西格玛,在我看来,它不是什么“管理哲学”,也不是什么“先进工具”。它就是一把手术刀,一把锋利到极致、冷静到无情的刀。它的唯一目的,就是精准地切除掉组织躯体里那些名为浪费和变异的肿瘤。
咱们先掰开来说。
精益(Lean),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洁癖”,一个对效率有着偏执追求的洁癖。它的祖师爷在丰田,琢磨的就是怎么能让汽车造得又快又好,还不多花一分冤枉钱。精益的眼睛里,揉不进一点沙子。任何不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活动,全都是浪费(Muda)。
什么叫浪费?
精益最厉害的武器之一,叫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别被这名字唬住了,其实就是拉着一群人,从客户下单开始,到产品交到客户手上为止,把整个流程一步一步,像画连环画一样画出来。什么时候在增值,什么时候在等待,什么时候在搬运,一目了然。我跟你说,大多数公司第一次画这个图的时候,那个场面,简直是大型“打脸”现场。你会震惊地发现,一件东西从头到尾,真正“增值”的时间可能只占了总时间的百分之几,甚至更少!剩下的,全是在各种各TMD浪费中度过的。
精益追求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动”。它要把那些因为浪费而造成的“淤塞”和“断点”全部打通,让价值像一条大河,顺畅地流向客户。
好,说完了洁癖的精益,再来看看强迫症的六西格玛(Six Sigma)。
如果说精益对付的是那些看得见的、明晃晃的浪费,那么六西格玛要对付的,就是那些看不见的、藏在数据背后的魔鬼——变异(Variation)。
什么叫变异?
很简单。你点一份外卖,今天半小时送到,明天一个半小时送到,这就是变异。你去一家咖啡店,今天的拿铁香醇可口,明天的就淡得像水,这也是变异。客户最恨什么?就是这种不确定性!他们要的是稳定、可靠、每次都一样好的产品和服务。
六西格玛就是一群数据的信徒,他们不相信感觉,不相信“经验”,只相信冷冰冰的数据。他们手里最经典的武器,就是DMAIC。这五个字母简直就是一套侦探办案的标准流程:
六西格玛追求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一致性”。它的终极目标是每百万次操作,只出现3.4个缺陷。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苛刻的标准。
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俩捏在一起,叫精益六西格玛呢?
因为它们是天作之合。
光有精益,你可能流程速度很快,但质量可能还是时好时坏,像个跑得飞快的瘸子。光有六西格玛,你可能产品质量做到了极致,但流程里可能充满了各种等待和浪费,慢得像头牛。
精益负责拓宽河道、清理淤泥,让河水流得更快;六西格玛负责净化水源,让河水变得更纯净。一个解决效率问题,一个解决质量问题。两者结合,才能打造出一条既快又好的价值之河。
但是,说了这么多,你以为精益六西格玛就是学几个工具,画几个图,考个黑带证书就完事了?
大错特错。
这玩意儿最难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是文化变革(Culture Change)。
它要求你从“出了问题先找谁负责”的甩锅文化,转变为“出了问题先分析是哪个流程有缺陷”的对事不对人文化。它要求领导层不能只在会上喊口号,而是要亲自下场,真金白银地投入资源,并且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坚定不移地撑腰。它要求每个员工,从CEO到看大门的保安,都长出一双能发现浪费和变异的“火眼金睛”。
这太难了。它会挑战无数人“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的舒适区,会动掉很多人的奶酪。我见过太多轰轰烈烈开始,最后无疾而终的项目,工具学了一大堆,报告写得漂漂亮亮,但业务现场还是一地鸡毛。为什么?因为文化没变,人心没变。
所以,别再把精益六西格玛当成什么神丹妙药了。它更像一套内功心法,加上一套犀利的剑法。你光学会了剑招,没有内力支撑,终究只是花拳绣腿。只有当那种“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思维,真正融入到组织的血液里,变成每个人的本能时,这把手术刀,才能真正发挥它脱胎换骨的威力。
到那时,你再回头看那个曾经混乱的车间,那份曾经要漂流半个月的文件,你会觉得,恍如隔世。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