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我总觉得,这名字听起来,就自带一股子书卷气,还隐隐约约透着点儿“文人”的酸味儿。嗯,没错,就是那种,揣着相机,背着双肩包,没事儿就喜欢扎堆儿在校园里的新闻学院。想想,也挺好笑的,一个学新闻的,还没毕业,就先学会了怎么观察、怎么分析、怎么捕捉别人的情绪。而我,就属于他们中的一员。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简直懵圈。什么“传播学”、“媒介融合”、“新闻伦理”,听得我头都大了。那时候,我以为新闻就是跑跑腿儿,写写稿子,混个饭碗。现在看来,简直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后来,我开始慢慢适应了。老师们,各有所长。有的,是业界大佬,讲课带着一股子硝烟味儿,让你知道,新闻不是纸上谈兵,是需要真刀真枪地去实践的。有的,是理论大咖,引经据典,告诉你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什么社会责任啊,什么舆论引导啊,听得你热血沸腾,又觉得压力山大。还有的,长得特别像隔壁班的“老干部”,成天板着脸,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抠出来,让你知道,文字,是多么重要。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学院组织去采访一个留守儿童的活动。那次,我们小组负责。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服,脏兮兮的小脸,还有那双渴望关爱的眼睛,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我拿着相机,手都有些发抖,生怕自己拍不好,写不好。那次采访,让我真正体会到,新闻,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要发出声音,为弱势群体发声,去改变一些什么。回来后,我熬夜写稿,反复修改,最终,稿子被刊登出来了。虽然只是很小的一篇,但我却觉得,我好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当然,学院里也有很多“好玩”的。比如,摄影课。老师会让我们拍摄各种各样的题材,从校园风光,到街头巷尾,再到人物特写。一开始,我拍出来的东西,简直惨不忍睹。要么过曝,要么模糊,要么构图一塌糊涂。后来,我开始慢慢摸索,学习光影,学习构图,学习用镜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去思考,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慢慢地,我发现,摄影,也是一种语言,一种不需要文字,就能表达情感的语言。
还有,辩论赛。每个学期,学院都会组织辩论赛。辩题五花八门,什么“网络暴力是否应该被禁止”、“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各种“烧脑”的问题。辩论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思维的碰撞,唇枪舌战,你来我往。有时候,为了一个观点,我们可以争论几个小时,甚至脸红脖子粗。但是,辩论之后,我们都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了,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元了。
学院的氛围,是自由的,也是充满活力的。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方言,带着不同的梦想,却都因为对新闻的热爱,而聚集在一起。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做作业,一起参加活动,一起吐槽食堂的饭菜,一起憧憬着未来。我们会在深夜的图书馆里,为了赶稿子而挑灯夜战;我们会在摄影棚里,为了拍出一个满意的画面而反复尝试;我们会在辩论赛的赛场上,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而据理力争。
毕业季的时候,大家开始忙着找工作。有的,去了报社,有的,去了电视台,有的,去了互联网公司。也有的,选择了继续深造,考研,出国留学。离开校园的时候,大家都有些不舍。但是,我知道,我们都会带着新闻人的初心,去迎接各自的未来。
而我,也许会成为一名记者,去记录时代的变迁,去发掘真相,去守护正义。也许,会成为一名编辑,去筛选文字,传播思想,影响舆论。或者,我会选择其他,未知的人生。
总之,在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度过的这几年,让我成长,让我成熟,也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我感谢这里的一切,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同学,感谢这段美好的时光。
而现在,我只想说:未来,我来了!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