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七年级,这可是个挺要命的年头。你刚脱了小学的稚气,还没真长成初中生的模样,转眼间,英语就跟一堵墙似的,挡在你面前。这墙,名字叫“能力培养与测试”。听着就挺官方,挺严肃,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场侦探游戏,得抽丝剥茧,还得时不时冒点冷汗。
我记得我刚进初中那会儿,英语老师就抱着一摞书,说:“七年级,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你们的听、说、读、写,听说读写,所有能力,都得在这儿掰开了揉碎了练。” 听着是挺让人振奋的,但实践起来,那可真是另一回事。
听力,这玩意儿,一开始简直就是天书。老师播放一段对话,里面的人说得飞快,语速快得像打机关枪,音调又是各种起伏,再加上那些我压根没听过的词儿,我耳朵里装的不是英文,而是搅在一起的豆浆,浑浑噩噩。有时候,我能抓住几个零碎的单词,比如“hello”、“thank you”,可连成句子,或者理解个大概意思,简直比登天还难。老师说,这得多练,天天练,碎片时间也得练。我试过,每天早上跑步的时候戴着耳机,心里默念单词,但耳机里传来的音乐声,比我脑子里的单词跑得还欢。后来,我改了法子,看动画片,找那种语速慢点,对话清晰点的,一开始看一遍,什么都不懂,再看一遍,能听懂几句,再看……就这么一遍遍“磨”,才慢慢有点感觉。那种听懂一句,脑袋里“叮”一下亮起灯的感觉,真的挺爽。
阅读,这简直是场马拉松。课本上的短文,那些关于学校生活、家庭日常的,我还勉强能啃下来。但一到考试,那些文章就变得跟天书一样,里面充斥着各种我没见过的词汇,句子结构也乱七八糟,读完一遍,脑子里是空的。老师总是强调,要学会“猜词”,要抓住“主旨”。“猜词”,说起来容易,真到那时候,我对着一个生词,脑子就像卡壳了一样,一点灵感都没有。主旨?我连句子都看不懂,还谈什么主旨?我记得有一次考试,一篇关于“古代文明”的文章,我硬是把“pyramid”猜成了“pig”,考试完对答案,老师哭笑不得。后来,我逼着自己,看到生词,先标出来,读完整个段落,再回去查。慢慢地,我发现,很多词,虽然不认识,但根据上下文,大概意思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那种一点点把文章“消化”掉的感觉,也是一种成就感。
写作,这才是我的“软肋”。每次写作文,我脑子里就像放电影,情节倒是不少,但一到落笔,就变成了一堆乱码。要么是词穷,要么是句子短得可怜,要么就是东拼西凑,毫无逻辑。老师要求写“段落”,写“连贯”。我呢,一个段落下来,可能就那么一两句话,要么就是一笔带过的流水账。我最怕的就是老师让写“记叙文”,写“自己的感受”。我哪有那么多感受啊?一天到晚,不就是上学、回家、写作业吗?后来,我开始模仿,模仿课本上那些写得好的句子,模仿我喜欢的作者的表达方式。我发现,原来句子可以这么“玩”,原来词语可以这么“搭”。一点点,我开始敢于尝试,敢于写一些更长、更复杂的句子。虽然,很多时候,写出来的东西,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至少,它不再是那个生硬的“我”的表达,而是开始有了点“人味儿”。
至于口语,那更是我的“噩梦”。每次上课,老师让“举手回答问题”,我恨不得把自己藏到桌子底下。同学们的英文,流利得像唱歌,而我的,磕磕巴巴,词不达意。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老师让大家用英语介绍一下自己的爱好。轮到我的时候,我脑子里一团乱麻,张了张嘴,最后只挤出来一个“I like play game”。全班都安静了,老师尴尬地笑了笑。那种感觉,真是丢死人了。为了克服这个,我开始“自言自语”。早上刷牙的时候,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用英语说今天要做什么;晚上睡觉前,回想一天发生的事情,用英语复述一遍。虽然,听起来有点“神经质”,但真的有效果。慢慢地,我发现,我能说出来的词多了,句子也长了,虽然还有很多错误,但至少,我不再害怕开口了。
七年级的英语能力培养,就像是给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穿上一件略显宽松的西装。一开始,你会觉得束手束脚,动作僵硬,甚至有点滑稽。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这西装,它开始贴合你的身体,你走路变得更有型,你说话也更有底气。
当然,测试,那更是“杀手锏”。每次考试,我都像个等待审判的囚犯。听力题,我得祈祷播放的内容是我熟悉的;阅读题,我得祈祷文章里生词少点,结构简单点;写作题,我得祈祷老师给的题目是我能理解的。考试时的那种紧张感,至今难忘。有时候,我能考到不错的分数,心里乐开了花;有时候,考砸了,就像天塌下来一样。
但话说回来,这些“折磨”,其实也都是“礼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折磨”,我才开始认真对待英语。我才开始去听,去读,去写,去说。我才明白,语言这东西,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去“感受”,要去“使用”。七年级,就是我们开始“玩转”英语的起点,虽然过程有点“疼”,但结果,真的挺值得。我希望,未来的我,能用这门语言,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去认识更多有趣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从七年级,那个有点笨拙、有点害怕的我,开始,一点点地,去“培养”,去“测试”我的英语能力。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