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说起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这地方啊,你甭管是老校友、在校生,还是那些刚踏进校门的小萝卜头,心头总会泛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它不是食堂,不是图书馆,也不是那个让你晚上十二点还心心念念的宵夜摊,它更像一处隐秘的“江湖”,规矩森严,却又与每个学子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常常想,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那厚重的木门背后,到底藏着多少青春的焦灼、期待、和偶尔的小确幸?
我刚进金科院那会儿,教务处对我来说,就是一张张贴在布告栏上密密麻麻的通知,盖着红章,字号还特别小,得凑近了看,生怕错过什么“天大的事”。那时的教务处,物理空间上是行政楼二楼的一个角落,但它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可比行政楼顶层还高。因为它掌握着我们选课、成绩、学籍,甚至毕业的生杀大权。每到选课季,那可真是“腥风血雨”。清晨六点半,宿舍楼道里就开始回荡着键盘敲击的急促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哀嚎:“卧槽,课又没了!”或者“欧耶,抢到了!”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抢一门热门的选修课,我硬是把闹钟设到了五点半,顶着俩熊猫眼,盯着电脑屏幕,手心直冒汗。那种紧张,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现在想来,竟也成了一种独有的回忆。
那时候的教务处,工作人员在我眼里,大多是表情严肃,说话干脆利落的。他们手里握着各种章,每一枚印章下去,仿佛都在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盖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挂科了,得去教务处问补考;要转专业,得去教务处填表格;甚至是你想要一份成绩单,都得穿过长长的走廊,在一排窗口前排队,小心翼翼地递上学生证,然后默默等待。队伍总是很长,从走廊这一头排到那一头,人声嘈杂,但又透着一种微妙的安静,大家似乎都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博弈,期盼着能顺利办完事,赶紧脱身。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选课系统出了点小问题,在办公室门口徘徊了半天,才鼓足勇气敲门。一位戴眼镜的老师,抬头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没有波澜,只是简单问了句:“什么事?”我结结巴巴地说明情况,她听完后,不疾不徐地帮我查了系统,然后三言两语就解决了我的困惑。那一刻,我觉得她简直是神仙下凡,拨开了我心头的迷雾。
当然,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发展,数字化浪潮席卷校园,教务系统也逐渐从最初的“卡顿王”进化到了相对流畅的“智能助手”。那些曾经的排队盛况,很多都被线上申请、线上查询取代了。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省去了多少脚力,多少时间!但话说回来,有些事情,线上它始终替代不了线下的温度和人情味。比如,当你因为一些特殊情况需要老师“通融”一下的时候,面对冰冷的屏幕,总觉得少了一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弹性。或者,当你对某个模糊的规章制度感到困惑时,线上FAQ再详尽,也比不上当面问一句得到的确定答案来得踏实。
我毕业很多年了,但偶尔回想起大学生活,教务处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幕后工作者,默默支撑着整个学校教学运行的骨架。从课程的设置、教室的安排,到考试的组织、成绩的录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它的精心策划与执行。也许在学生眼中,它常常是“制度的代表”、“规则的化身”,甚至有时候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正是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秩序的稳定,维护了学术的公平公正。你能想象一个没有教务处的大学吗?那恐怕会乱成一锅粥,选课会是无序的争抢,考试会是无法统一的混乱,毕业证书大概也只是废纸一张了。
我时常想,那些在教务处工作的老师们,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是堆积如山的文件,是层出不穷的突发状况。他们的工作,可能不像教授们站在讲台上那样光鲜亮丽,也不像科研人员那样能产出惊世骇俗的成果,但他们的辛劳,却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轨迹。他们是规则的守护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有时,一句不耐烦的话语,一个过于公式化的回应,都可能在学生心里留下不小的阴影;反之,一句温暖的引导,一次耐心的解释,也能让学生倍感安心。这种微妙的人际互动,是教务处这个机构除了冰冷制度之外,最富人情味的一面。
现在,每当我路过金陵科技学院的行政楼,总会不自觉地抬头看看二楼那个方向。虽然我已经不用再为选课烦恼,也不必为成绩忐忑,但那扇门,那个机构,依然承载着我大学时代的一部分记忆。它提醒我,大学生活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还有那些在图书馆奋斗的日夜,宿舍里的欢声笑语,以及,那些在教务处门口等待的漫长时刻。这些零零散散的片段,共同构成了我们对金陵科技学院的独特理解。也许,它并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冷酷,它只是一个高效运转的机器,试图在庞大的学生群体和复杂的教育体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规则的框架内,顺利完成学业,开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而我们,作为曾经或现在的金科院学子,或许也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去审视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机构。毕竟,那些年在教务处门口等过的队,盖过的章,都成了我们青春岁月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