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咱村里,总说有那么几类人,日子过得相对艰难,或者说,更容易遇到坎坷。说白了,就是日子不太好过的几类群体。但具体说哪六类,说法五花八门。我听过的版本不少,但细琢磨,都指向一些共性。
第一类,也是最让人心疼的,因病致贫的。你想啊,辛辛苦苦一年,攒了点儿钱,一场大病,立马回到解放前。ICU里住几天,家底就空了。我邻居老王,就是个例子。本来日子过得挺红火,儿子也争气,考上了大学。结果,他突然查出肺癌,一下子,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为了给他治病,家里卖了牛,卖了粮食,最后还是没能留住他。这病啊,真是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第二类,残疾人。身体上的缺陷,让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限制。虽然现在社会上对残疾人有很多优待政策,但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农村,就业机会本来就少,残疾人更是难上加难。我小时候,村里有个独臂的张叔,干活比别人慢,种地也吃力,但他从不抱怨,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一家人。佩服是佩服,但个中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第三类,留守老人。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在家,孤苦伶仃的。他们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最怕的就是生病,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没人照顾。逢年过节,孩子们能回来看看,就是他们最大的盼头。我奶奶就是典型的留守老人,每次我回去,她都拉着我的手,说个不停,生怕我走了。我知道,她是寂寞啊。
第四类,单亲家庭。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单亲母亲,生活的压力更大。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挣钱养家,真是蜡烛两头烧。我一个表姐,几年前离婚了,带着一个女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省吃俭用,就为了让女儿能过上好日子。看着她憔悴的脸庞,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五类,缺乏技能的。在农村,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好工作。只能靠种地或者打零工,收入很低。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技术更新换代也很快,如果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很容易被淘汰。村里很多人,都是靠着年轻的时候出去打工,学了一门手艺,才慢慢富起来的。
第六类,缺乏信息渠道的。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财富。如果信息闭塞,就很难抓住机会。有些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哪里有好的项目,也不知道哪里需要劳动力,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平淡的生活。有时候,机会就在眼前,但他们却视而不见,白白错过了。
这六类人,并非绝对,也不是说他们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只是相对而言,他们更容易遇到困难,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我老舅,他啊,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结果老了,也没个着落。年轻的时候不努力,老了受罪,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但其他人,比如那些因病致贫的,那些残疾人,那些留守老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所以说,关注农村,不仅仅是关注土地和粮食,更要关注生活在那里的人。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生活水平,让他们也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而不仅仅是口号。这六类人,要真的帮到点子上才行。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