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申论这玩意儿,说实话,一开始接触它,我真没当回事儿。觉得不就是写写材料,把领导的话儿润色一下,再来点儿官方套话上去,得了。谁知道,这玩意儿,跟它的名字一样,申——说明你的意思,论——摆出你的道理,这俩字儿,藏着大学问呢。你以为写得越“官方”,越“大气”,就越能拿高分?屁咧!那得看你有没有真东西,有没有脑子在转。
我记得我第一次写申论,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材料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脑子里跟浆糊似的。领导要求“聚焦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呢,就在脑子里搜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几个词儿,然后把它们七拼八凑,硬是把一篇“高屋建瓴”的陈词滥调给堆出来了。结果呢?那分数,简直让人没眼看。阅卷老师的批注,寥寥几语,却像一把把锥子,扎得我生疼:“空泛”、“脱离实际”、“缺乏深度”。
那时候,我就开始琢磨了,这申论到底是个啥?为啥我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东西,在人家眼里就不值一提?后来,我才慢慢领悟,申论这玩意儿,它考的不是你的“写”字儿,而是你的“思”字儿。材料里的信息,不是让你简单搬运的,那是引子,是线索,是让你顺着它,去挖出问题的根源,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所以,打磨,就成了我的必修课。材料里的每一句话,我都得细嚼慢咽,看看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信息,有什么逻辑关系。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有时反而能成为点亮全文的火花。我开始训练自己,把材料里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这个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那叫一个苦。
就拿那次关于“乡村振兴”的材料来说吧。材料里说了好多数字,说了好多政策,但我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我跑去看了不少关于农村的纪录片,跟一些老乡聊了聊天,才发现,原来那些数字背后,是人,是生活,是情感。一个村子,如果只有政策,没有人情味,没有文化传承,那它就只是一个“空壳子”。于是,我硬是在文章里,加入了对“乡愁”的呼唤,加入了对“人”的关怀,加入了对“文化”的重视。结果,分数虽然没到顶尖,但比上次,那可是天壤之别。
修补,更是家常便饭。写完初稿,看着密密麻麻的字,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的时候,是逻辑不顺,有的时候,是语言不精炼,有的时候,甚至是观点太偏激,或者太保守。这时候,我就得像个老裁缝一样,拿起针线,一点一点地缝缝补补。
我发现,申论写作,最怕的就是“一刀切”。什么问题,都用一个套路去解决,那能行吗?材料里提到了“数字经济”,我总不能只说“拥抱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产业”吧?得想想,数字经济会带来什么挑战?比如数据安全,比如数字鸿沟,这些都得考虑到。所以,在“发展”的同时,我还得强调“规范”,强调“共享”,让我的文章,显得更周全,更接地气。
有时候,写着写着,脑子里会蹦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看到材料里提到了“城市更新”,我可能会想到,城市更新,不应该只是拆旧建新,还应该保留一些历史的痕迹,一些城市的情怀。然后,我就得想办法,怎么把这些“情怀”,用官方的语言,合理地表达出来,让它不显得那么“非主流”,又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就像在画一幅画,不仅要构图稳,色彩匀,还得有那么几笔点睛之笔,让整幅画“活”起来。
而且,我越来越觉得,申论写作,得有自己的风格。不是让你故弄玄虚,而是让你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思考。我不是那种喜欢掉书袋的人,我更喜欢用朴实,但有力量的语言。有时候,我会刻意用一些短句,来强调某个观点,有时候,又会用一些长句,来铺陈我的逻辑。我还会常常问自己,我这样写,是不是太啰嗦了?是不是太官方了?是不是不够真诚?
我看到过很多写得好的申论,它们就像是一篇篇生动的故事,有起伏,有波澜,让你读了,不仅觉得“嗯,说得有道理”,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温度和思考。它们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有生命力的表达。
所以,打磨,是精益求精的过程,是去粗取精的过程。修补,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是弥足珍贵的过程。申论,就像一块璞玉,得反复琢磨,精心雕琢,才能展现出它温润的光泽。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需要坚持,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申论文章来。这事儿,我还在路上,还在继续打磨,继续修补。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