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区房
“被分为”这三个字,像一把钝刀子,在我心里反复地割着。你说,英文里哪个词最能形容这种感觉?我琢磨了半天,脑子里像一团乱麻,跳跃着各种词语。Divided?太直白了,像一块被锯开的木头,硬邦邦的。Separated?好像只是物理上的距离,感情还在,只是远了。Broken apart?这倒是有点意思,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块被撕裂的画布,颜色杂乱,线条扭曲,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完整。这种“被分为”的感觉,不是那种清清楚楚的界限,不是你一刀下去,我一刀下去,就干净利落。它是那种潜移默化的,一点一点地,你发现自己不再是你,或者,你周围的一切,都不再是你熟悉的样子。
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是一体的,爸爸妈妈,还有我,就是一张温暖的全家福。那时候,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心里是满的,是踏实的。后来,爸爸出差,一开始是短暂的分别,我们每天打电话,他会给我带礼物,那种期待和重逢的喜悦,让“分开”这件事,好像也染上了点甜味。可渐渐地,电话少了,信息也简短了。出差变成了长期的“不在”,我们家的照片,从一家三口,变成了我一个人,或者我和妈妈。那种“被分为”的感觉,就开始悄悄地,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
长大后,这种感觉愈发深刻。上了大学,离开家,和室友们住在一起,大家来自天南海北,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背景。一开始,我们像磁铁一样互相吸引,分享着彼此的秘密,规划着未来的蓝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隔阂也慢慢出现。有人开始加入小团体,有人忙于自己的学业和社交,我们好像被无形的线分割了,曾经的亲密无间,变成了礼貌的疏离。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四个约好一起去看电影,结果其中两个因为和另外的朋友有约,就临时退出了。那一刻,我看着空出来的位置,心里有点空荡荡的,仿佛我们四个,在无形中,已经被“分为”了两拨人。
工作之后,这种“被分为”的体验更是五花八门。职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互相制衡,互相博弈。你以为自己站得很稳,可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让你被孤立,被边缘化。我曾经在一个项目里,和几个同事一起努力,大家目标一致,配合默契。可后来,项目组发生了人事变动,一些人走了,一些人被调到别的部门。我突然发现,我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都消失了,留下的,是一些我并不熟悉的面孔,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战场。那种感觉,真的就像是被抛弃,被孤立,一种无形的“墙”就这么筑起来了。
最让我难受的,是情感上的“被分为”。爱情,更是容易让人产生这种分裂感。曾经以为两个人是生命共同体,是彼此的港湾。可一旦关系出现裂痕,那种割裂感,简直是撕心裂肺的。你看着曾经深爱的人,眼神里不再有曾经的眷恋,甚至带着陌生和戒备。那种亲密无间的两个人,突然变得像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被分为”啊!我记得当时分手的时候,看着他决绝的背影,我的世界好像坍塌了。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链接,瞬间断裂,我感到自己被抛进了无尽的虚空。
有时候,我也反思,这种“被分为”的感受,是不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是不是我们太过于执着于“完整”和“统一”?或许,生活本身就是流动的,变化的,碎片化的。我们遇到的每个人,经历的每件事,都在不断地重塑着我们,让我们变成不同的样子。那些曾经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已经不是同一个了。所以,所谓的“被分为”,也许只是我们对变化的一种抗拒,一种对过去的留恋。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感觉,真的不是空穴来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化,信息爆炸带来的碎片化阅读,都在无形中加剧了这种“被分为”的体验。你看看社交媒体上的分组,看看朋友圈里可见范围的设置,看看人们刻意营造的人设,都在暗示着一种“自我分割”的倾向。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舞台上,向不同的人展示着不同的一面。这不就是一种“被分为”吗?
我常常在想,有没有一个英文词,能精准地捕捉到这种,既有疏离,又有伤痛,既有无奈,又有挣扎的“被分为”?也许,fragmented(碎片化的)还不够,它更多地描述了结果,而不是过程。disjointed(不连贯的)也接近,但少了点情感上的撕扯。alienated(疏远的)倒是触及了孤独感,但“被分为”比“疏远”更具内在的断裂感。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找到一个完美的英文词来定义它,而是去感受它,去理解它,然后,在这样的“被分为”中,找到一种新的平衡。就像一块被打碎的瓷器,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完整,但如果用心去修复,用金粉去勾勒那些裂痕,它也许会变得更加独特,更加闪耀。那种“被分为”的感觉,也许正是我们成长和蜕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一种痛,也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在不完整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完整。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