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
北京
上海
广州
天津
首页 》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黄土地上的知识种子与创新萌芽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黄土地上的知识种子与创新萌芽
0人回答
6人浏览
0人赞
发布时间:2025-09-05 13:16:02
188****3100
2025-09-05 13:16:02

说起延安大学,总带着一股子革命圣地的厚重感,而坐落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的化学与化工学院,更是承载着知识传承与产业报国的双重使命。我第一次踏进这学院,是被那股子特有的科研气息给吸引住了——不是那种冰冷、死板的实验室味道,而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以及时不时飘散出的、若有若无的试剂气味,感觉特别接地气,又充满了勃勃生机。

我一直觉得,在延安这地方办化学化工,本身就充满了故事。你想啊,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儿艰苦奋斗,创造了多少奇迹!如今,在这里培育新一代的化学工程师和科研人才,那种精神的传承,那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劲儿,是骨子里就有的。这儿的老师们,很多都是深耕一线多年的老专家,他们的讲课,不像书本上那么干巴巴的,总是能结合延安乃至陕西的实际情况,讲到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讲到我们身边那些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化学应用。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师在讲催化剂的时候,特意提到了榆林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如何通过化学工艺把煤炭“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发展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他讲得那叫一个激动人心,眼神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坐在下面,感觉不只是在听课,更像是在听一场关于如何改造世界的“战斗檄守”。那种使命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

学院的实验条件,我得说,那是真下功夫在搞。虽然比不上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名校,但这里的设备,绝对够用,而且不少都是最新引进的。我尤其喜欢那间精细化工实验室,里面各种先进的仪器,像是“吞吐”着无声的奥秘。我曾亲眼看到学长学姐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一点点地调试仪器,分析数据,为一个看似微小的化学反应,彻夜不眠。那种专注,那种对未知的好奇,简直让人着迷。

你知道吗?化学这东西,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又无处不在。从我们穿的衣服,到吃的食物,再到住的房子,甚至是我们用的手机,都离不开化学的功劳。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就是在黄土地上播撒这些“化学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

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学院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儿不只是教你死记硬背,更鼓励你去思考,去实践。各种科研项目,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从最基础的实验操作,到数据分析,再到最终的论文撰写,全程都有老师指导。我认识一个师兄,他参与的一个关于新型复合材料的项目,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最终在省级比赛中获奖,那过程中的艰辛,我听他讲起来,真是感慨万千。他告诉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团队连续泡在实验室好几天,吃住在实验室,就是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当然,我们学院的化工专业,也紧密结合着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产业特点。比如,石油化工、煤化工、还有一些跟环保相关的化学工程技术,都是学院的重点发展方向。这可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实实在在的,要解决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实际问题。延安周边,有大量的煤炭资源,怎么高效、环保地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出绿色化工,这可是个大课题。我们学院的老师们,正是在这方面不断探索,为的就是让这片土地上的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觉得,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那种“实干”的精神。在这里,你看到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宣传,而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是学生们一张张写满思考的笔记,是实验室里永不熄灭的灯光。这里的老师,就像是辛勤的园丁,耐心地浇灌着每一株知识的幼苗,而学生们,则像是在这片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夫,用汗水和智慧,孕育着创新的果实。

有时,我会在学院的操场上散步,抬头看看星空,感觉离那些伟大的化学家们,好像就没有那么遥远了。那些遥远的元素周期表,那些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在这里,都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我常常想,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的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反应,将来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钥匙。

总而言之,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座孕育希望的熔炉。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它用化学的智慧,点燃创新的火花,为国家,也为我们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一种“为国育才,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这比任何精美的设备、任何华丽的词藻,都来得更实在,更有力量。

相关问答

友情链接